温哥华Lipont Place力邦艺术港:活动场地租赁,拍摄场地租赁!

美大学招中国神童当教授18岁就已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最近,数学博主@钰子一更新了条动态,称他们美国大学的系里招了名98年的教授,算起来今年只有25岁。

要知道,在数学专业,助理教授这个职位,就算再怎么顺利,也得30岁才能胜任。

再说了,25岁,不过本科毕业才3年,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留学生还在职场“搬砖”。


抱着浓烈的好奇心,@钰子一查了下这名教授的信息,结果发现对方在9岁就上了大学...是的,你没听错,9岁。



而且,当我们18岁还在焦急地等待着梦校offer,担心被“全聚德”时,人家博士都轻松读完了。



就在我们还在感慨“人类到底有没有上限”时,评论区里很快就有人认出,这名教授怕不是中国的“神童”——沈诗钧吧!?



9岁的沈诗钧(右)和父亲沈振雄(左)在一起

要知道,沈诗钧所留下的传奇故事,还不止于此。

在9岁成为中国香港最年轻的大学生之后,11岁的他又开始攻读「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硕士课程,13岁拿到双硕士学位,18岁博士毕业,而后去往UCLA、UCI等世界名校担任客席助理教授...





沈诗钧惊人的履历,完全符合我们对神童的认知,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沈诗钧却一再“撕去”自己「神童」的标签。

“请别抹杀我的努力”,是沈诗钧的回应。

而对于沈诗钧的父亲沈振雄而言,无关聪明与否,“天才”是可以复制的。



沈振雄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沈怡谋在14岁那年被英国牛津大学破格录取,随后,沈振雄辞掉了香港的工作,带着小儿子沈诗钧前往英国为长子陪读。



沈怡谋

2005年的那个暑假,才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沈诗钧异常忙碌,因为英国当地的中小学都已开学,无班可插的沈诗钧被父亲指导着学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

两个月后,当哥哥入读牛津大学时,沈诗钧直接被送进了一所预科学校。

由于在入学面试时表现出了极强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学校允许他直接进了高三。

那年,沈诗钧才7岁。



当一个孩子有了兴趣、理解力和专注力,潜力是无限的。就好比接下来的沈诗钧,开启了一路狂奔模式——

在直接跳了10级后,沈诗钧又花一年半的时间读完了3科英国高级文凭课程(GCE A Level)(相当于高三和大一之间的水平),和8科英国国际普通文凭课程(IGCSE)( 相当于我们高中会考水平)。

2007年6月,沈诗钧踏入了“战场”——同时参加了英国的会考和高考,轻松完成了共40份的试卷,并在GCE A-Level中获得了2A1B的成绩(纯数科A、进阶数学A、统计学B),虽然统计学拿了B,但距离A也只差了8分。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在A-Level里拿A似乎也不是很难的事,但别忘了,数学英国学生都公认的最难A-Level学科之一,而且因为时间太紧,数学和进阶数学沈诗钧全是自学的。

况且,那一年沈诗钧才只有9岁,除了攻克知识难点外,他还是一个需要解决语言问题的中国人。

“神童”之名,不胫而走,尤其是在沈诗钧9岁那年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之后。



但沈诗钧本人却十分不喜欢这个称号,“我真的不是什么天才,说我是天才无非是抹杀了我的努力。”“每个人都有所长,而我不过是找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努力投入罢了。”

大学四年,沈诗钧坚持每天学习至少7个小时,课余时间他不玩游戏,不玩微博,常常为了解答数学难题而废寝忘食,一下课就钻到浸大图书馆里,常常和数学题纠缠到晚上9点才回家。

9点对于一个9岁的小孩来说,已经是非常晚的时间,但父母的担心始终拗不过沈诗钧对数学的热爱和坚持。



浸会大学为这名特殊的学生量身定做了一套教学体系,三年本科课程,两年硕士课程

沈诗钧在本科阶段一共要修32门课程,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课程数学有关。在硕士阶段,他要修3门研究院水平的课程,并完成论文。

别说是一个9岁的小孩了,对于成年人而言,5年完成本科+硕士的内容都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沈诗钧只用了4年,比浸大预想的还早上一年,拿的还是数学理学学士和数学哲学硕士双学位。

“就连香港都很少有人能提前一年毕业的。”浸会大学署理校长陆大章这样说道。



沈诗钧与香港浸大前理学院副院长合照

我们看过太多“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有人因太激进的教育速度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最终被名校劝退;有人后半生一直在努力成为一名普通人;还有人最终沦落成了切肉工人。



就在很多人都在等着看沈诗钧跌落神坛时,13岁的沈诗钧马不停蹄地去到了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AMU)攻读博士学位。

或许有人要说了,TAMU是个什么“野鸡大学”?

在沈诗钧入学那一年的数学专业排名中,TAMU排世界第16位,着名的耶鲁大学排第17位。



曾经批评「揠苗助长」的好事之徒,如今全都哑口无言,而沈诗钧的数学神话,还在延续——

2016年,18岁的沈诗钧已经完成了博士学位,随后又去到了UCLA担任助理教授。见到比自己还年轻的教授,很多学生第一反应自然是投来质疑的目光:

“这人是我们老师?行不行啊?”

但通常第一节课之后,所有人都会被这位同龄人的数学能力所折服。



与UCLA的学生在一起

沈诗钧沉醉于数学,认为数学之美在于简单,他的生活更是一切从简。

就和“韦神”韦东奕提着馒头和矿泉水一样,在UCLA任教的五年里,沈诗钧从未去过市中心,在iPhone都出到13的年代,他还在用没有触摸屏的的翻盖机。

“用这部手机会节省点时间,让我更专心于工作。”“就让生活简单一点吧。”



提到沈诗钧的天赋,始终绕不开他的父亲沈振雄。

其实,沈诗钧并不属于天资聪颖的小孩,调皮捣蛋、好动偷懒,是天性。


但在父亲沈振雄看来,没有不可雕的“朽木”,而孩子的黄金教育期是在4岁-8岁,也就是幼升小前后这几年。





沈诗钧和父亲沈振雄

为了培养儿子良好的读书习惯,沈振雄决定身先士卒,首先“废除”自己看电视的爱好,改以辅导孩子阅读和思考。

沈诗钧是个动漫迷,但是见父亲都不看电视了,他便也不敢再看了。

5岁的孩子,大多注意力不集中,沈诗钧也不例外,刚开始学习时,他总喜欢动来动去,好几次趁父亲不注意,偷偷躲起来看动漫书。

于是,沈振雄就让儿子大声朗读课文,从10分钟,逐渐延长到20分钟、1个小时...沈诗钧的注意力这才逐渐集中起来。



9岁的沈诗钧

但读归读,让一个5岁的孩子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也有些强人所难,沈振雄开始将道理杂糅在故事里,讲给孩子听。

当然,故事也是通过精挑细选的,就比如沈振雄常讲的三个故事:

龟兔赛跑——让孩子明白骄兵必败和只有坚持才能胜利;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告诉他要有开拓的勇气;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告诉他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和创造。



有了沈振雄的细心浇灌,沈诗钧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开始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上小学一年级时,他第一天就把语文课本给全部读完;第二天,又把数学教材全部学完;到了第三天,剩下科目的所有课程也全部被他学完...

这还没完,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他完全不按照老师的教学进程学习,直接看二年级、三年级甚至五年级的课本…

老师把沈父叫来学校,苦口婆心道:“小孩的学习最好一步一步来,打好基本功。”

但沈振雄却纳闷了,“孩子一天能学完一本书的内容,何必让他花一年时间去学呢?强行阻止小孩学得快,只能让他产生厌学情绪。”老师听后,气得直摇头。






父子俩与浸大英语老师在一起

沈振雄有自己的坚持,且丝毫没有动摇的意思,他在等一个机会回击外界对于他“揠苗助长”的质疑。

虽然近年来跳级的人和事屡见不鲜,但很少有人能像沈诗钧跳得这么猛的,一下子就完成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的“十连跳”,到了英国后,沈振雄很快也发现了儿子的问题——除了数学科目学得轻松外,别的科目都学得十分吃力。

那么,怎么才能让儿子在数学方面的超常智力也表现在其他方面呢?沈振雄陷入了深思。



父子俩在英国

一天,沈振雄带沈诗钧到牛津大学听数学课,要求他在听课时记下教授所用的所有公式,可沈诗钧听了半个小时就听不进去了。

为了增加儿子的兴趣,沈振雄奖励说:“如果你能坚持记录下教授引用的公式,周末我就带你去野餐。”沈诗钧一直希望爸爸带他去野餐或游泳,果然兴趣大增,不仅认真地听完讲课,还准确地记下了教授所采用的公式。

然而,时间一长,沈诗钧对单纯记公式的方法也产生了厌倦。



沈诗钧(右)和哥哥沈怡谋

有一次,沈振雄带儿子出去旅游时,发现儿子趴在车窗上,全神贯注地数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这一幕,令他惊喜不已——这说明小孩儿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

从此,他经常让儿子观察金鱼吐了多少个气泡、自己一个小时内眨了多少次眼睛等,变换着各种法子培养儿子的注意力。



2019年出席数学研讨会的沈诗钧

沈振雄常说,如果决定让孩子学快点,家长的牺牲会非常大,因为“我们需要支持孩子,并同他一起去做。”



沈诗钧在浸大读书那会,每天上学要花费45分钟——先搭巴士过海,再转地铁,然后步行15分钟。沈振雄先是陪孩子上了一年,第二年他外出找工作;在诗钧大四时,他又辞去工作专门陪读。

“不这么做没有办法。”

“优秀孩子为什么成功的很少?因为这一路小孩可能会经历很多问题,但父母却没觉察到。”所以他决定全身心投入。



刚去UCLA时的沈诗钧

多年来,沈振雄还一直保持一个习惯——每天至少与沈诗钧互动谈话15分钟。除了帮孩子理清方向外,沈父还想借每天沟通的机会来提问,迫使孩子思考。

光是这一点,相信就极少有家长能做到。

“好多家长觉得好小事,认为浪费时间,其实很重要。你不问,子女就不思考,学习就自然慢。”

沈诗钧就一定比屏幕前的各位要聪明吗?至少沈振雄不这么认为——

“天才是无意义的词语,只要经过后天努力,人人都可成为世俗眼光所认定的「天才」。”

但比天才更重要的,是父母。



“世界上只有1%的天才,其余99%也可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父母就是阻碍小孩成功的绊脚石,问题是父母不肯改变,小孩永远不会进步。”

那么家长究竟该如何改变呢?

沈振雄认为,首先至少要区分清楚,把「子女学业放于第一位」与「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分别。

“很多父母期望子女学业成功,只为光宗耀祖,或要子女超越自己的成就,达到自己以前做不到的梦想等。这些追求只会造成子女很大的压力,父母最终失望居多。

如果父母有此心理需要,子女却未能符合预期,自然会责骂和惩罚,安排补习后仍未见效,这些父母多会放弃、逃避培育子女的责任。”





在沈振雄看来,太多父母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交给了学校和补习班,而对机构的过度依赖,恰恰是大多数人失败的原因。

“明天考试,补习班给试卷,他做了、背了,明天真的就得了100分,可是又有什么意义呢?”

别让孩子陷入被动的学习,而是陪伴着探索,使孩子获得内驱力,学习动机比孩子的智商更重要。

“起跑线什么时候开始?得让孩子想跑才行,孩子一天不想跑,就不会有起跑线。”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已经有 4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
    评论1 游客 [辛.香.经.说] 2023-03-03 17:19
    So far so good. But still too early to tell whether his whole life will be successful. Life is not just study and work. He has already missed lots of fun as a normal kid. Sad!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