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神话破灭 这个曾经最火的专业 要凉了?
这意味着什么?
大量办学资源不足、师资偏弱的地方院校,反而更热衷于招收、扩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2
典型案例比比皆是。
比如太原理工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2024年实际录取数为1871人,几乎占了总招生的四分之一。而2022年、2023年的实际录取人数都不超1600人。
值得注意的是,太原理工大学虽然是211,但因为地处山西,存在感较低,甚至被部分网友调侃为“末流211”。在经费方面,太原理工2024年的预算为29.27亿,远远低于其他211高校,2023年预算甚至只有18.39亿元,还低于同省的山西大学(19.56亿元)。
其他高校的情况也类似:
河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省属师范大学,属于非师范专业的软件工程在去年招生人数达到了1980人,师生比高达200:1;
山西的中北大(专题)学,其软件工程专业今年招生1600人;
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共计划招生1830人;
......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热衷于计算机专业扩招,当然是有原因的。
答案很现实,一是收入,二是需求。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费普遍较高,能够增加高校的收入。像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一年学费为1.6万,是其他专业的3倍多,属于独一档。

图说:太原理工大学收费标准
又如郑州轻工业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一年学费为1.2万,也不便宜。
对很多经费紧张的地方高校而言,这是相当可观的收入来源,而家长和学生奔着“热门专业”,也愿意买单。
问题是,这些批量生产的“基础程序员”,一年一年地毕业后,会发生什么?
可想而知,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3
有人用一句话形容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现状,非常形象——上限无顶,下限无底。
根据麦可思研究,2023届中有三成以上的计算机毕业生无法“学以致用”,其中,22%的人是因为能力达不到相关岗位要求,这一比例要远远高于工科专业平均水平(13%)。
对于很多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最大的困境甚至不是如何跟顶尖高校的学生竞争,而是:
怎样才能把专业课的知识看懂。
要知道,计算机行业变化日新月异。相关战略领域需要的是能力极强,技术过硬的一批人。而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以编程语言、算法设计为主,课程内容更新周期长达3-5年,远远落后于技术迭代的速度。
在这种“时差”下,毕业生如果无法满足新兴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恐怕就业也会遇到困难。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高峰已过,各大平台逐步进入存量阶段。加上AI飞速发展,编码助手几乎成为标配,低代码、无代码工具不断成熟,传统软件开发岗位首当其冲。
大洋彼岸的微软,今年五月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6000人,预计人工智能代码占比将从20%提高到30%。
供给端汹涌澎湃,需求端却逐渐萎缩,问题就在眼前。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大量办学资源不足、师资偏弱的地方院校,反而更热衷于招收、扩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2
典型案例比比皆是。
比如太原理工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2024年实际录取数为1871人,几乎占了总招生的四分之一。而2022年、2023年的实际录取人数都不超1600人。
值得注意的是,太原理工大学虽然是211,但因为地处山西,存在感较低,甚至被部分网友调侃为“末流211”。在经费方面,太原理工2024年的预算为29.27亿,远远低于其他211高校,2023年预算甚至只有18.39亿元,还低于同省的山西大学(19.56亿元)。
其他高校的情况也类似:
河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省属师范大学,属于非师范专业的软件工程在去年招生人数达到了1980人,师生比高达200:1;
山西的中北大(专题)学,其软件工程专业今年招生1600人;
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共计划招生1830人;
......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热衷于计算机专业扩招,当然是有原因的。
答案很现实,一是收入,二是需求。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费普遍较高,能够增加高校的收入。像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一年学费为1.6万,是其他专业的3倍多,属于独一档。

图说:太原理工大学收费标准
又如郑州轻工业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一年学费为1.2万,也不便宜。
对很多经费紧张的地方高校而言,这是相当可观的收入来源,而家长和学生奔着“热门专业”,也愿意买单。
问题是,这些批量生产的“基础程序员”,一年一年地毕业后,会发生什么?
可想而知,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3
有人用一句话形容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现状,非常形象——上限无顶,下限无底。
根据麦可思研究,2023届中有三成以上的计算机毕业生无法“学以致用”,其中,22%的人是因为能力达不到相关岗位要求,这一比例要远远高于工科专业平均水平(13%)。
对于很多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最大的困境甚至不是如何跟顶尖高校的学生竞争,而是:
怎样才能把专业课的知识看懂。
要知道,计算机行业变化日新月异。相关战略领域需要的是能力极强,技术过硬的一批人。而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以编程语言、算法设计为主,课程内容更新周期长达3-5年,远远落后于技术迭代的速度。
在这种“时差”下,毕业生如果无法满足新兴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恐怕就业也会遇到困难。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高峰已过,各大平台逐步进入存量阶段。加上AI飞速发展,编码助手几乎成为标配,低代码、无代码工具不断成熟,传统软件开发岗位首当其冲。
大洋彼岸的微软,今年五月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6000人,预计人工智能代码占比将从20%提高到30%。
供给端汹涌澎湃,需求端却逐渐萎缩,问题就在眼前。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高薪神话破灭 这个曾经最火的专业 要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