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科学家培养"迷你人脑"为电脑提供动力
欢迎来到“生物电脑”(biocomputing)的奇异世界。
在这个领域走在前沿的,是一群我拜访过的瑞士科学家。
他们希望有一天,资料中心能布满“活体”伺服器,这些伺服器能够模仿人工智能(AI)的学习方式,所需能量却仅为现有技术的一小部分。
这正是我参观的FinalSpark实验室联合创办人弗雷德·乔丹博士(Dr Fred Jordan)的愿景。
我们早已习惯电脑世界里的“硬体”与“软体”概念,而乔丹博士及同行们用来形容他们研发成果的,是一个听上去颇为惊人的词——“湿件”(wetware)。
简单来说,这是透过培养神经元,使其形成称为“类器官”(organoids)的团块,再将它们连接到电极上,从而开始尝试把它们当作迷你电脑来使用。

BBC科技编辑柔伊·克莱曼在实验室观看培养皿,她身穿白色实验袍、戴着防护手套和发网。
乔丹博士承认,对许多人而言,“生物电脑”这个概念听起来确实有些怪异。
他说:“在科幻小说里,人们早就与这些想法相处许久了。”
“当你开始说‘我要把一个神经元当作小机器来用’时,这是一种看待人脑的全新方式,也会让人重新思考我们究竟是什么。”
在FinalSpark,研究的起点是由人类皮肤细胞衍生出的干细胞,这些细胞购自日本的一家诊所,实际捐赠者则保持匿名。
不过,或许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并不缺乏自愿者。
“有很多人主动找上我们,”他说。
“但我们只会选择来自官方供应商的干细胞,因为细胞的品质至关重要。”

瑞士FinalSpark实验室里,细胞生物学家弗洛拉·布罗齐博士的照片。
在实验室里,FinalSpark的细胞生物学家弗洛拉·布罗齐博士(Dr Flora Brozzi)递给我一个培养皿,里面盛着几个细小的白色球体。
这些小球本质上就是微型的、实验室培养的“迷你大脑”。它们由活体干细胞培养而成,发展成由神经元和支持细胞组成的团块,也就是所谓的“类器官”。
它们远不及人脑的复杂,但基础组成却相同。
经过长达数月的培养过程后,类器官会准备好接上电极,然后被刺激以回应简单的键盘指令。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