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過剩,是時候告別編制情結了....
學歷人才,是棟梁,要善待。但價值判斷是可以隨意操弄的,就像有人反問,為什麼不能補貼外賣小哥呢?他們或許不被視為“棟梁”,但沒有小哥,你明天吃什麼?
這其實是比“博士太多”更值得深思的問題,即博士快速擴張之後,背後蔓延的“求穩心態”“編制情結”——有太多的人,是把博士當作一個安穩人生的安全墊,指望博士就必然關聯著一個編制,這是一條穩當的道路。
任何穩當,必有代價,現在就是直面代價的時候了。沒法接受自己的市場估值,卻要反復呼吁社會資源的傾斜和投入,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自私”的。
就像在很多文章裡,都呼吁“創造更多高精尖崗位,讓博士有用武之地”。是啊,都在呼吁別人冒險去創造,讓自己有一個穩定的崗位,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圖/圖蟲創意
博士應該退下一種光環,這沒有什麼特別的附加意義,只代表一個人很愛讀書,僅此而已。讀博者至少要有一個心理准備,就業、賺錢這些命題,都應該自己考慮。而不是吵著要聚光燈,在已經供大於求的時候,讓社會兌現一個穩定工作的承諾。
這不是對博士群體有什麼意見,但博士敘事也應該經歷轉型:過去,讀博意味著進入科研院校;未來,博士只代表一個人的學術興趣,“是給那些熱愛知識的人探討真理和思想的體驗與經歷”(同濟大學教授張生語),這更現實、也更松弛,更自由。
也希望近些年引發熱議的名校、高學歷的困境,能夠引發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不要迷戀做題,也不要迷戀學歷,這些都不會天然帶來價值。創造和市場,才是價值真正的來源,離開這些,一個人可能真的什麼也不是。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當然,人們有很多價值判斷,說他們是高這其實是比“博士太多”更值得深思的問題,即博士快速擴張之後,背後蔓延的“求穩心態”“編制情結”——有太多的人,是把博士當作一個安穩人生的安全墊,指望博士就必然關聯著一個編制,這是一條穩當的道路。
任何穩當,必有代價,現在就是直面代價的時候了。沒法接受自己的市場估值,卻要反復呼吁社會資源的傾斜和投入,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自私”的。
就像在很多文章裡,都呼吁“創造更多高精尖崗位,讓博士有用武之地”。是啊,都在呼吁別人冒險去創造,讓自己有一個穩定的崗位,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圖/圖蟲創意
博士應該退下一種光環,這沒有什麼特別的附加意義,只代表一個人很愛讀書,僅此而已。讀博者至少要有一個心理准備,就業、賺錢這些命題,都應該自己考慮。而不是吵著要聚光燈,在已經供大於求的時候,讓社會兌現一個穩定工作的承諾。
這不是對博士群體有什麼意見,但博士敘事也應該經歷轉型:過去,讀博意味著進入科研院校;未來,博士只代表一個人的學術興趣,“是給那些熱愛知識的人探討真理和思想的體驗與經歷”(同濟大學教授張生語),這更現實、也更松弛,更自由。
也希望近些年引發熱議的名校、高學歷的困境,能夠引發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不要迷戀做題,也不要迷戀學歷,這些都不會天然帶來價值。創造和市場,才是價值真正的來源,離開這些,一個人可能真的什麼也不是。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