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過剩,是時候告別編制情結了....
學歷“眼高手低”,而是從經濟理性來說,長期的高等教育投入必然會拉高回報預期,但用人單位卻不會輕易買賬。
陝西省學生就業與留學服務中心曾發布了一份《陝西省普通高校2023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其中提到,2023年該省高校博士畢業生的畢業去向落實率為76.68%,本科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81.19%。由此可以看出,博士生的就業率比本科生還低。
從供求關系的角度說,博士確實是多了,市場根本接不住。
02
而即便求職成功的博士,境遇恐怕也讓人一言難盡。
在太原某高校,“博士滿五年未升副教授,轉崗後勤保衛”的政策引發過一片嘩然。而這根本不奇怪,這就是非常流行的“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即學校保障“准聘”學者的生活和科研待遇,學者需限期拿出代表性成果以獲得“長聘”。而近些年,關於“非升即走”給年輕學者帶來的壓力,早已備受討論。
除了“非升即走”,像青年教師收入低、教學任務繁重,也是不絕於耳了。
2023年湖南一高校召開了教代會,有代表提出“青年教師每月發放四五千元工資,難以養家糊口”,“建議青年教師的績效工資能每月足額發放”,這些聲音迅速在互聯網上傳播,不少青年教師立刻站出來,說“俺也一樣”。
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不缺科研人才。手握編制、名額的單位,已經變得非常強勢,開始頤指氣使,他們並不擔心這會氣走一些青年學者,這不就是再掛一張招聘簡章的事?

圖/圖蟲創意
就在前幾天,湖南省一地發布《2025年事業引才博士公開引進公告》,面向社會公開引進10名具有博士學位的高層次緊缺急需人才,其中要求“28周歲及以下,優秀的可放寬至30周歲及以下”。
對高等教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實這已經是把門檻提到了脖子,在刷博士生了。假設一個人18歲上大學,22歲本科畢業,讀一個三年制碩士,25歲研究生畢業,再讀一個三年制博士,正好28歲。
這期間他們不能有任何復讀、再戰、延畢、先工作,才能勉強卡進這條標准。這完全就是一個“博士嚴選”,只要最新鮮的博士。
這其實就是現在博士的生態。且不說讀博本來也不容易,中間要經歷升學,要熬到頭禿的寫論文,最後還有經歷職場的毒打。這已經從根本上摧毀了“做題”的信仰:我那麼會考試,怎麼到頭來是這個結局?
03
其實,站在更超然的角度說,博士無所謂太多。
就像很多媒體辯護的那樣,博士下基層也不是什麼大材小用,“誰說中學老師不能是博士呢”。那麼按這個邏輯,博士就不會太多,大不了去幹體力活,“誰說博士就不能送外賣呢”,各行各業人均博士又有什麼關系?
而這,可能就是“博士太多”的唯一解,讓博士走向市場,去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不要指望社會許你一個穩定、有編的契約。
最近這些年,總有很多聲音在呼吁提高博士、教師待遇的聲音,呼吁要給他們更體面的生活,這似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給上了年紀的博士、出於公益而進行學術研究的人一些補助,是成立的。但仔細一想,這背後的邏輯也很可疑:市場已經發出了明確的信號,博士已經太多,找工作已經不易,卻還在不斷地湧入,並要拿全體納稅人的錢,像無底洞一樣去補貼一個群體,這到底憑什麼?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而即便如此,博士就業依然不樂觀。這不能怪博士陝西省學生就業與留學服務中心曾發布了一份《陝西省普通高校2023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其中提到,2023年該省高校博士畢業生的畢業去向落實率為76.68%,本科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81.19%。由此可以看出,博士生的就業率比本科生還低。
從供求關系的角度說,博士確實是多了,市場根本接不住。
02
而即便求職成功的博士,境遇恐怕也讓人一言難盡。
在太原某高校,“博士滿五年未升副教授,轉崗後勤保衛”的政策引發過一片嘩然。而這根本不奇怪,這就是非常流行的“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即學校保障“准聘”學者的生活和科研待遇,學者需限期拿出代表性成果以獲得“長聘”。而近些年,關於“非升即走”給年輕學者帶來的壓力,早已備受討論。
除了“非升即走”,像青年教師收入低、教學任務繁重,也是不絕於耳了。
2023年湖南一高校召開了教代會,有代表提出“青年教師每月發放四五千元工資,難以養家糊口”,“建議青年教師的績效工資能每月足額發放”,這些聲音迅速在互聯網上傳播,不少青年教師立刻站出來,說“俺也一樣”。
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不缺科研人才。手握編制、名額的單位,已經變得非常強勢,開始頤指氣使,他們並不擔心這會氣走一些青年學者,這不就是再掛一張招聘簡章的事?

圖/圖蟲創意
就在前幾天,湖南省一地發布《2025年事業引才博士公開引進公告》,面向社會公開引進10名具有博士學位的高層次緊缺急需人才,其中要求“28周歲及以下,優秀的可放寬至30周歲及以下”。
對高等教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實這已經是把門檻提到了脖子,在刷博士生了。假設一個人18歲上大學,22歲本科畢業,讀一個三年制碩士,25歲研究生畢業,再讀一個三年制博士,正好28歲。
這期間他們不能有任何復讀、再戰、延畢、先工作,才能勉強卡進這條標准。這完全就是一個“博士嚴選”,只要最新鮮的博士。
這其實就是現在博士的生態。且不說讀博本來也不容易,中間要經歷升學,要熬到頭禿的寫論文,最後還有經歷職場的毒打。這已經從根本上摧毀了“做題”的信仰:我那麼會考試,怎麼到頭來是這個結局?
03
其實,站在更超然的角度說,博士無所謂太多。
就像很多媒體辯護的那樣,博士下基層也不是什麼大材小用,“誰說中學老師不能是博士呢”。那麼按這個邏輯,博士就不會太多,大不了去幹體力活,“誰說博士就不能送外賣呢”,各行各業人均博士又有什麼關系?
而這,可能就是“博士太多”的唯一解,讓博士走向市場,去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不要指望社會許你一個穩定、有編的契約。
最近這些年,總有很多聲音在呼吁提高博士、教師待遇的聲音,呼吁要給他們更體面的生活,這似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給上了年紀的博士、出於公益而進行學術研究的人一些補助,是成立的。但仔細一想,這背後的邏輯也很可疑:市場已經發出了明確的信號,博士已經太多,找工作已經不易,卻還在不斷地湧入,並要拿全體納稅人的錢,像無底洞一樣去補貼一個群體,這到底憑什麼?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