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眼中的上海是震撼 我心里的上海是…
上海,满怀惊喜地赞叹城市的厕所干净、垃圾桶整齐,建设繁华、生活便利,说上海“太干净、太有秩序”,好到让人怀疑这还是不是中国。这样张扬的表态,像是见到一位气质女子,却只能反复说“好美、好漂亮”,热切却粗野,错过了她眼神深处的故事与静默中的重量。
他看到的,是一座城市精心打理过的外表;而我在意的,是她内里的脉搏——那些历史遗留的痕迹、记忆沉淀的气味、人情冷暖交织的纹理。干净很好,有秩序也无妨,但真正打动人的,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而不是光鲜的外表。
看得见干净,看不见深情;听得见惊叹,却听不懂故事。
我心里的那一座上海,是有温度、有记忆、有历史感的。那是我曾往返七年的城市,每周在台湾与上海之间飞行,久了,也就在日常中刻下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与风景。
我最熟悉的路线,是从苏州河的外白渡桥出发,一路沿著黄浦江畔,从北向南漫步至外滩,再弯进法租界的方向。
只要台湾的朋友来上海,我总爱带他们走这一段。中国通商银行、轮船招商局大楼、日清大楼、上海总商会、怡和洋行、汇中饭店(现为和平饭店南楼)、汇丰银行、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中国银行大楼、海关大楼,再到最北端的亚细亚大楼与外白渡桥。
每一栋建筑我都如数家珍。我会说,这里曾是洋行林立的租界财富中心,也是晚清与民国权力与资本交缠的现场。这些建筑不只是砖石与窗棂,而是故事的容器、历史的躯壳,是曾在此驻足的证据。

走到汇丰银行,我会说这是当年远东最富有的银行之一,圆顶下的八幅马赛克壁画曾象征大英帝国的七大殖民地,曾几何时,也在黄浦江畔自成一种盛世幻象。再往北的沙逊大厦,如今的和平饭店,它的绿色屋顶、铜饰门廊,依旧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讲得太起劲时,连路过的大陆游客都会停下来听,误以为我是导游。我总笑著说,我不是导游,只是一个念过这些名字、走过这些巷子、对这座城市太有感的人。
我住过徐汇区、静安区,喜欢漫步在衡山路、复兴中路、淮海中路,每一栋洋房背后似乎都藏著故事。张爱玲的常德公寓,我数次拜访。那窄小的楼梯、斑驳的墙壁,我曾轻轻抚摸,想像她在此写下《倾城之恋》——她说上海“华丽、苍凉、像戏台后场”,我走进楼道,也仿佛听见那段时代的呼吸。
鲁迅的故居藏在虹口的一隅,屋内陈设简朴。我读过他的《阿Q正传》《孔乙己》,也想像过他提笔时的神情。窗边那张小书桌静静伫立,我站在一旁望著院中摇曳的光影,仿佛他仍坐在那里,低头写字,一笔一画刻下时代的悲喜。
我也记得徐志摩与陆小曼曾同居的上海四明村,那是他们爱情故事的重要场景。一段张扬又凄婉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与矛盾。这里是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也见证了他们的欢笑与争吵。我从书里读过这些故事,也从街头一一找到它们的座标,感受那段时光的温度与哀愁。
而我对武康大楼的记忆,是一段不能回头的老上海。
改建拉皮前,我曾偷偷上过楼。那时电梯废弃,楼道昏暗,墙面斑驳渗水,狭窄的走廊只能侧身通行。鞋柜、脚踏车、旧行李箱沿墙堆了一整排,小孩在里面嬉闹,老太太在门口晒衣。你看得出来,这里曾富贵过,但时光让它成了一户户蜗居的现实。
如今的武康大楼,成了网红景点,外墙翻新,楼下开了咖啡馆。照片拍起来更好看了,但住在里面的人或许早已搬离,连空气里的气味都不一样了。
这样的对照,我太熟悉。
1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这几天,馆长造访他看到的,是一座城市精心打理过的外表;而我在意的,是她内里的脉搏——那些历史遗留的痕迹、记忆沉淀的气味、人情冷暖交织的纹理。干净很好,有秩序也无妨,但真正打动人的,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而不是光鲜的外表。
看得见干净,看不见深情;听得见惊叹,却听不懂故事。
我心里的那一座上海,是有温度、有记忆、有历史感的。那是我曾往返七年的城市,每周在台湾与上海之间飞行,久了,也就在日常中刻下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与风景。
我最熟悉的路线,是从苏州河的外白渡桥出发,一路沿著黄浦江畔,从北向南漫步至外滩,再弯进法租界的方向。
只要台湾的朋友来上海,我总爱带他们走这一段。中国通商银行、轮船招商局大楼、日清大楼、上海总商会、怡和洋行、汇中饭店(现为和平饭店南楼)、汇丰银行、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中国银行大楼、海关大楼,再到最北端的亚细亚大楼与外白渡桥。
每一栋建筑我都如数家珍。我会说,这里曾是洋行林立的租界财富中心,也是晚清与民国权力与资本交缠的现场。这些建筑不只是砖石与窗棂,而是故事的容器、历史的躯壳,是曾在此驻足的证据。

走到汇丰银行,我会说这是当年远东最富有的银行之一,圆顶下的八幅马赛克壁画曾象征大英帝国的七大殖民地,曾几何时,也在黄浦江畔自成一种盛世幻象。再往北的沙逊大厦,如今的和平饭店,它的绿色屋顶、铜饰门廊,依旧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讲得太起劲时,连路过的大陆游客都会停下来听,误以为我是导游。我总笑著说,我不是导游,只是一个念过这些名字、走过这些巷子、对这座城市太有感的人。
我住过徐汇区、静安区,喜欢漫步在衡山路、复兴中路、淮海中路,每一栋洋房背后似乎都藏著故事。张爱玲的常德公寓,我数次拜访。那窄小的楼梯、斑驳的墙壁,我曾轻轻抚摸,想像她在此写下《倾城之恋》——她说上海“华丽、苍凉、像戏台后场”,我走进楼道,也仿佛听见那段时代的呼吸。
鲁迅的故居藏在虹口的一隅,屋内陈设简朴。我读过他的《阿Q正传》《孔乙己》,也想像过他提笔时的神情。窗边那张小书桌静静伫立,我站在一旁望著院中摇曳的光影,仿佛他仍坐在那里,低头写字,一笔一画刻下时代的悲喜。
我也记得徐志摩与陆小曼曾同居的上海四明村,那是他们爱情故事的重要场景。一段张扬又凄婉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与矛盾。这里是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也见证了他们的欢笑与争吵。我从书里读过这些故事,也从街头一一找到它们的座标,感受那段时光的温度与哀愁。
而我对武康大楼的记忆,是一段不能回头的老上海。
改建拉皮前,我曾偷偷上过楼。那时电梯废弃,楼道昏暗,墙面斑驳渗水,狭窄的走廊只能侧身通行。鞋柜、脚踏车、旧行李箱沿墙堆了一整排,小孩在里面嬉闹,老太太在门口晒衣。你看得出来,这里曾富贵过,但时光让它成了一户户蜗居的现实。
如今的武康大楼,成了网红景点,外墙翻新,楼下开了咖啡馆。照片拍起来更好看了,但住在里面的人或许早已搬离,连空气里的气味都不一样了。
这样的对照,我太熟悉。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