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尽头》热播背后:守护未成年人,没有尽头
中国检察出版社、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忆光年(广州)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聚焦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以多个真实案件为原型进行艺术化创作,剧情内容直面社会痛点,精准传递了检察机关的办案理念与价值追求。今天,本刊特别刊发3名检察官撰写的剧评,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罪案背后的家庭和社会成因等多维度,深度挖掘该剧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
在法理与情理的激荡中守护未来
李艳涛
作为基层检察人员,我对《无尽的尽头》这部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为内核的剧作有着深度共鸣,它以血泪交织的案例为墨,以检察人的初心为笔,塑造了检察官林之桃、检察官助理白恩宇等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引发大众对立法、司法与社会责任的深层思考,在法治的长卷上镌刻下新时代检察精神的深刻印记。
剧中“张文轩坠楼案”的审判过程,犹如一面照见社会认知撕裂的镜子。当3个未成年施暴者仅被判处八年、六年、五年有期徒刑时,被害人母亲陈慧雯撕心裂肺的控诉与网络舆情沸腾的“杀人偿命”呼声,将检察官林之桃推向“情法冲突”的旋涡中心。这让我想起2020年大连13岁少年恶性犯罪案引发的全民激愤,也正是此类案件推动了刑法修正案(十一)调低刑事责任年龄。剧中林之桃那句“我用生命向你保证,他们成年后若再犯罪,我必追责到底”,既是对司法程序的坚守,更是对修复社会信任的庄严承诺。新时代检察精神,正是要在舆论风暴中保持法治定力,让每份判决都经得起法律与人性的双重检验。
电视剧第一集中,时任少管所管教的白恩宇与少年犯的角力,撕开了未成年人司法中最易被忽视的褶皱。主犯黄家旺入监后的嚣张跋扈,与李晖深夜蜷缩在监舍书写忏悔日记形成鲜明对比,恰似未成年人犯罪矫治的AB面。当林之桃将李晖的忏悔日记转交给被害人母亲时,那叠泛黄纸页承载的不仅是少年的觉醒,更是司法体系对“惩治即挽救”理念的生动诠释。正如剧中老检察官所言:“惩罚的尽头不是毁灭,而是让迷途者找到归途。”
该剧最具前瞻性的,是跳出个案窠臼展现检察监督的系统性智慧。面对“陆声二次犯罪案”暴露的原生家庭监护缺失问题,检察机关没有止步于就案办案,而是通过支持撤销监护权之诉,推动建立困境未成年人预警机制。这种从“末端惩治”向“前端预防”的转变,恰与督促监护令制度的实践创新形成呼应。剧中检察官在校园安全听证会上展示的“欺凌行为大数据图谱”,正是数字检察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具象化呈现。新时代法律监督既要成为斩向罪恶的利剑,更应化作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网。
剧中“游船杀子案”的办理过程,暴露出未成年人保护的多重困境。当检察官突破传统办案模式,引入心理专家辅助、创设“一站式”取证机制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司法技术的革新,更是检察人对制度空白的主动填补。这种“破茧”精神,在现实中体现为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统一集中办理的改革探索,以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地生根。正如剧中林之桃所说:“司法的意义不在于制造完美的判决,而在于推动社会向更完善的制度进化。”
站在少管所操场仰望星空的少年与检察院门前飘扬的国旗,在《无尽的尽头》的镜头语言中达成精神共振。正义的刻度需要法律与人性共同校准,这部剧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现未成年人司法的复杂光谱,更在于揭示了新时代检察精神的深层内核——检察官既是犯罪行为的追诉者,更是社会关系的修复者;既是法律底线的守卫者,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者。
(作者系河北省大名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我们惩罚的是罪行,但拯救的是人生”
黄继伟
作为一名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检察官,《无尽的尽头》让我在荧幕光影与现实卷宗之间反复震颤。这部剧以锋利的手术刀式叙事,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兼具司法温度与社会痛感的“未检工作白皮书”。那些在法条背后沉默的伦理困境,那些在案卷之外流淌的泪水与呐喊,那些法理与人性、制度与现实的复杂交织,恰是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
剧中检察官林之桃面对被害者家属“为何不判死刑”的质问时,低头擦拭制服上油漆的动作让我眼眶发热。林之桃坚持“修复性司法”,试图让施暴少年与被害者家属对话,却导致二次伤害。这种挫败映射出司法实践中“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冲突——当法律要求保护未成年施害者的隐私权时,被害者家属的知情权与情感诉求如何安放?林之桃在法庭上建议对霸凌主犯黄家旺从轻量刑时,下颌肌肉的抽动,正是职业理性压制人性愤怒的微观写照。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编者按最近,24集未成年人检察题材电视剧《无尽的尽头》热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剧由在法理与情理的激荡中守护未来
李艳涛
作为基层检察人员,我对《无尽的尽头》这部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为内核的剧作有着深度共鸣,它以血泪交织的案例为墨,以检察人的初心为笔,塑造了检察官林之桃、检察官助理白恩宇等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引发大众对立法、司法与社会责任的深层思考,在法治的长卷上镌刻下新时代检察精神的深刻印记。
剧中“张文轩坠楼案”的审判过程,犹如一面照见社会认知撕裂的镜子。当3个未成年施暴者仅被判处八年、六年、五年有期徒刑时,被害人母亲陈慧雯撕心裂肺的控诉与网络舆情沸腾的“杀人偿命”呼声,将检察官林之桃推向“情法冲突”的旋涡中心。这让我想起2020年大连13岁少年恶性犯罪案引发的全民激愤,也正是此类案件推动了刑法修正案(十一)调低刑事责任年龄。剧中林之桃那句“我用生命向你保证,他们成年后若再犯罪,我必追责到底”,既是对司法程序的坚守,更是对修复社会信任的庄严承诺。新时代检察精神,正是要在舆论风暴中保持法治定力,让每份判决都经得起法律与人性的双重检验。
电视剧第一集中,时任少管所管教的白恩宇与少年犯的角力,撕开了未成年人司法中最易被忽视的褶皱。主犯黄家旺入监后的嚣张跋扈,与李晖深夜蜷缩在监舍书写忏悔日记形成鲜明对比,恰似未成年人犯罪矫治的AB面。当林之桃将李晖的忏悔日记转交给被害人母亲时,那叠泛黄纸页承载的不仅是少年的觉醒,更是司法体系对“惩治即挽救”理念的生动诠释。正如剧中老检察官所言:“惩罚的尽头不是毁灭,而是让迷途者找到归途。”
该剧最具前瞻性的,是跳出个案窠臼展现检察监督的系统性智慧。面对“陆声二次犯罪案”暴露的原生家庭监护缺失问题,检察机关没有止步于就案办案,而是通过支持撤销监护权之诉,推动建立困境未成年人预警机制。这种从“末端惩治”向“前端预防”的转变,恰与督促监护令制度的实践创新形成呼应。剧中检察官在校园安全听证会上展示的“欺凌行为大数据图谱”,正是数字检察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具象化呈现。新时代法律监督既要成为斩向罪恶的利剑,更应化作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网。
剧中“游船杀子案”的办理过程,暴露出未成年人保护的多重困境。当检察官突破传统办案模式,引入心理专家辅助、创设“一站式”取证机制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司法技术的革新,更是检察人对制度空白的主动填补。这种“破茧”精神,在现实中体现为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统一集中办理的改革探索,以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地生根。正如剧中林之桃所说:“司法的意义不在于制造完美的判决,而在于推动社会向更完善的制度进化。”
站在少管所操场仰望星空的少年与检察院门前飘扬的国旗,在《无尽的尽头》的镜头语言中达成精神共振。正义的刻度需要法律与人性共同校准,这部剧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现未成年人司法的复杂光谱,更在于揭示了新时代检察精神的深层内核——检察官既是犯罪行为的追诉者,更是社会关系的修复者;既是法律底线的守卫者,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者。
(作者系河北省大名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我们惩罚的是罪行,但拯救的是人生”
黄继伟
作为一名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检察官,《无尽的尽头》让我在荧幕光影与现实卷宗之间反复震颤。这部剧以锋利的手术刀式叙事,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兼具司法温度与社会痛感的“未检工作白皮书”。那些在法条背后沉默的伦理困境,那些在案卷之外流淌的泪水与呐喊,那些法理与人性、制度与现实的复杂交织,恰是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
剧中检察官林之桃面对被害者家属“为何不判死刑”的质问时,低头擦拭制服上油漆的动作让我眼眶发热。林之桃坚持“修复性司法”,试图让施暴少年与被害者家属对话,却导致二次伤害。这种挫败映射出司法实践中“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冲突——当法律要求保护未成年施害者的隐私权时,被害者家属的知情权与情感诉求如何安放?林之桃在法庭上建议对霸凌主犯黄家旺从轻量刑时,下颌肌肉的抽动,正是职业理性压制人性愤怒的微观写照。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