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培機構圍獵中老年人:低價引流賣高價課...
教育機構三年賣課1.8億元”“把握下一個風口:銀發經濟熱門賽道”……近年來,中老年人線上興趣培訓產業迅猛發展,各類機構紛紛入場。但一些機構宣稱的“名師”卻存在無資質、授課質量差等問題,還有一些機構以低價吸引老年人報班後再高價賣課。
對此,專家建議,應明確行業標准,強化對培訓機構的監管,推動市場提供多元化的高質量課程。
低價引流後賣高價課
來自寧夏的楊女士告訴記者,去年12月,她母親被某教育機構的國學課程吸引,一開始是免費講易經,後來在勸說下購買了3999元的正課,而課程主要在講“手機號忌諱的數字”“玉石如何改變家裡的風水”……在此之後,機構還不停推銷兩萬元的“奇門遁甲”進階課。
楊女士懷疑母親上當受騙,選擇報警,但因為培訓機構的確有授課的過程,警方難以直接介入處理,後來通過多次溝通才退回部分課程費。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線上直播課程憑借互聯網的便利性,通過社交平台投送到中老年人的手機上。記者在短視頻平台搜索相關內容發現,有很多國學、養生、聲樂和書法等中老年興趣培訓課的推廣,其中一些課程通過“免費在線學習”“1元5次課”等低價來吸引用戶。
記者點擊鏈接填寫個人信息後,培訓機構的“班主任”便聯系記者並將記者拉入了興趣課程群。記者發現,群內每天都發送直播課鏈接,舉辦發紅包、送免費學習資料活動,在直播課接近尾聲時,講師還告知後面內容需要購買課程才能繼續學習,價格從58元到3980元不等。
北京市君益誠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廖正律師多次為有類似遭遇的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他表示,部分線上興趣培訓機構存在虛假宣傳以及課程質量不及預期的情況,有時配套出售的產品還存在不當溢價。
“名師”資質和課程質量缺乏保障
這類培訓機構如何吸引大量中老年人參與?業內人士表示,當前陸續進入退休生活的60後、70後人群對於學習更多知識有著充分的動力,尤其關注傳統文化、國學和養生,很多機構以“國學構建和諧家庭”“百姓跟我學中醫”等宣傳語精准擊中他們的需求。
同時,許多學員出於對授課“名師”的認可,願意付費獲取“名師”的建議和幫助。在記者進入的一門國學直播課中,老師會與學員進行多次互動,通過分析學員的姓名、手機號和房屋戶型圖來“斷財運”“看風水”,為其答疑解惑。通常兩三次的直播互動,直播間的“名師”就能讓群內的部分學員對機構產生初步的信任。
培訓機構宣稱這門國學課的授課者是“中科院高級國學講師”,但記者在中科院官方網站上沒有查到該“名師”的任何信息。面對記者的追問,“班主任”表示:“老師不在乎名利,只為幫助更多人弘揚傳統文化,所以在網上搜不到也很正常。”
“進行中醫教學的人員應當是有執業資格的醫生、護士或醫學院的教師。我們院負責中醫文化宣傳教育的醫務人員都既有資質又有臨床經驗。”湖北省某三甲中醫醫院教學管理辦公室主任龔醫生告訴記者。
記者參與的另一門中醫興趣課羅列了“名師”和眾多弟子的姓名、專長,但他們既沒有國家衛健委官網上的注冊執業信息,也沒有醫學院的任職信息。
該中醫興趣課程宣稱半個月可以讓學員獨立學會按摩推拿方法,疏通氣血,“調理身體根本”。龔醫生觀看課程後指出:“盡管課程提到了中醫陰陽五行、經絡疏通等核心概念,但是並沒有系統的理論教學,也未能和推拿的實際操作聯系起來,在短期內無法達到調理體質的效果,更不可能代替醫院和醫生。”
推動中老年培訓規范健康發展
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通過搭建、完善老年教育平台豐富老年文體服務,同時還要“打擊涉老詐騙行為”。如何讓培訓機構規范健康發展,專家學者提出了相關建議。
“推廣課程的線上平台應當積極履責,在法定范圍內對培訓機構的資質或行為進行審核。”廖正提出,中老年人有學習需求應當鼓勵,當前也應規制培訓機構虛假宣傳的行為。一方面,要求培訓機構等相關方依法提供實名認證信息並公示,定期進行大數據排查與監管;另一方面,平台接到舉報後應該設立相應的反饋機制與流程,例如進一步完善用戶的申訴和退費申請功能。
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副教授馮鐵拴表示:“當前中老年人興趣培訓存在的虛假宣傳和過度商業推廣問題會影響學習體驗、損害消費者權益,不利於銀發經濟的長遠發展。”他建議,針對不同年齡段老年人設置差異化、精細化的興趣課程,例如低齡老年人的課程以自我成長和發展為導向,而中高齡老年人更需要提高互聯網技能的培訓。
“未來該領域要持續發展,還需要考慮政府部門的引導。”馮鐵拴表示,目前該行業缺乏宏觀統籌,可以將其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由政府確定標准,明確質量要求,並鼓勵市場提供更多高質量的課程。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知名中老年線上對此,專家建議,應明確行業標准,強化對培訓機構的監管,推動市場提供多元化的高質量課程。
低價引流後賣高價課
來自寧夏的楊女士告訴記者,去年12月,她母親被某教育機構的國學課程吸引,一開始是免費講易經,後來在勸說下購買了3999元的正課,而課程主要在講“手機號忌諱的數字”“玉石如何改變家裡的風水”……在此之後,機構還不停推銷兩萬元的“奇門遁甲”進階課。
楊女士懷疑母親上當受騙,選擇報警,但因為培訓機構的確有授課的過程,警方難以直接介入處理,後來通過多次溝通才退回部分課程費。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線上直播課程憑借互聯網的便利性,通過社交平台投送到中老年人的手機上。記者在短視頻平台搜索相關內容發現,有很多國學、養生、聲樂和書法等中老年興趣培訓課的推廣,其中一些課程通過“免費在線學習”“1元5次課”等低價來吸引用戶。
記者點擊鏈接填寫個人信息後,培訓機構的“班主任”便聯系記者並將記者拉入了興趣課程群。記者發現,群內每天都發送直播課鏈接,舉辦發紅包、送免費學習資料活動,在直播課接近尾聲時,講師還告知後面內容需要購買課程才能繼續學習,價格從58元到3980元不等。
北京市君益誠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廖正律師多次為有類似遭遇的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他表示,部分線上興趣培訓機構存在虛假宣傳以及課程質量不及預期的情況,有時配套出售的產品還存在不當溢價。
“名師”資質和課程質量缺乏保障
這類培訓機構如何吸引大量中老年人參與?業內人士表示,當前陸續進入退休生活的60後、70後人群對於學習更多知識有著充分的動力,尤其關注傳統文化、國學和養生,很多機構以“國學構建和諧家庭”“百姓跟我學中醫”等宣傳語精准擊中他們的需求。
同時,許多學員出於對授課“名師”的認可,願意付費獲取“名師”的建議和幫助。在記者進入的一門國學直播課中,老師會與學員進行多次互動,通過分析學員的姓名、手機號和房屋戶型圖來“斷財運”“看風水”,為其答疑解惑。通常兩三次的直播互動,直播間的“名師”就能讓群內的部分學員對機構產生初步的信任。
培訓機構宣稱這門國學課的授課者是“中科院高級國學講師”,但記者在中科院官方網站上沒有查到該“名師”的任何信息。面對記者的追問,“班主任”表示:“老師不在乎名利,只為幫助更多人弘揚傳統文化,所以在網上搜不到也很正常。”
“進行中醫教學的人員應當是有執業資格的醫生、護士或醫學院的教師。我們院負責中醫文化宣傳教育的醫務人員都既有資質又有臨床經驗。”湖北省某三甲中醫醫院教學管理辦公室主任龔醫生告訴記者。
記者參與的另一門中醫興趣課羅列了“名師”和眾多弟子的姓名、專長,但他們既沒有國家衛健委官網上的注冊執業信息,也沒有醫學院的任職信息。
該中醫興趣課程宣稱半個月可以讓學員獨立學會按摩推拿方法,疏通氣血,“調理身體根本”。龔醫生觀看課程後指出:“盡管課程提到了中醫陰陽五行、經絡疏通等核心概念,但是並沒有系統的理論教學,也未能和推拿的實際操作聯系起來,在短期內無法達到調理體質的效果,更不可能代替醫院和醫生。”
推動中老年培訓規范健康發展
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通過搭建、完善老年教育平台豐富老年文體服務,同時還要“打擊涉老詐騙行為”。如何讓培訓機構規范健康發展,專家學者提出了相關建議。
“推廣課程的線上平台應當積極履責,在法定范圍內對培訓機構的資質或行為進行審核。”廖正提出,中老年人有學習需求應當鼓勵,當前也應規制培訓機構虛假宣傳的行為。一方面,要求培訓機構等相關方依法提供實名認證信息並公示,定期進行大數據排查與監管;另一方面,平台接到舉報後應該設立相應的反饋機制與流程,例如進一步完善用戶的申訴和退費申請功能。
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副教授馮鐵拴表示:“當前中老年人興趣培訓存在的虛假宣傳和過度商業推廣問題會影響學習體驗、損害消費者權益,不利於銀發經濟的長遠發展。”他建議,針對不同年齡段老年人設置差異化、精細化的興趣課程,例如低齡老年人的課程以自我成長和發展為導向,而中高齡老年人更需要提高互聯網技能的培訓。
“未來該領域要持續發展,還需要考慮政府部門的引導。”馮鐵拴表示,目前該行業缺乏宏觀統籌,可以將其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由政府確定標准,明確質量要求,並鼓勵市場提供更多高質量的課程。


分享: |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