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中国遇袭,"个案"、"偶发"何其多?

一名日本男孩在前往深圳日本人学校上学途中遇刺后于2024年9月19日身亡。图为保安人员在该校门外执勤。 路透社
近日,一名日本男童在深圳上学途中遇刺不治身亡,引起各界舆论的震惊和哀悼。目前,嫌犯作案动机以及相关调查和审判过程能否公开透明等问题格外引人关注。伴随近期外国人在中国遇袭案件增多,其背后的原因是否如中国外交部一再所说,仅是"个案"呢?
9月18日,一名就读深圳日本人学校的10岁男孩在上学途中被刀刺伤腹部,经抢救无效后不幸过世。该事件不仅震惊日本各界,导致舆论充斥谴责和痛心之言,日本外务大臣上川阳子也在周四以“卑鄙”形容这起攻击事件,加剧日本与中国的紧张关系。
男童遇刺当日,正值中国官方宣传的日本侵略东北九一八事变“国耻”93周年。而在今年的6月24日,还有一对日本母子在苏州遇袭受伤。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接连发生两起日本人在华遇刺事件,外界质疑中国民间反日情绪高涨却遭政府姑息而酿成悲剧。
不过,此一说法无法得到证实。
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院副教授新井立志告诉本台,在作案动机和嫌犯的心理状态等信息尚未明朗前,与其贸然归因于中国的反日情绪,不如以此作为警钟,“把单一个案与更广泛的社会趋势区别开来”。他说,不论是公民、政府还是媒体,“需要有勇气和社会责任,促使中国人的身份和日本人的身份人性化”。
新井立志说:“当我们关注到每个家庭、每位被骚扰或刺伤的人都有其兄弟、姐妹、母亲和父亲这一事实,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日本人和中国人在失去家人时所承受的痛苦(不分国籍)完全没有什么不同。”

一名日本男孩在前往深圳日本人学校上学途中遇刺。图为2024年9月19日所拍摄的该校概貌。(路透社)
日本男童遇袭案情 最终能结案公开吗?
外国公民在华的人身安全之所以广受关注,不仅只是因为上述两起案件。今年六月,四名美国教师也在吉林被人刺伤。虽然当时中国政府承诺依法调查、惩处犯罪分子,但迄今却仍没有公开案情细节。
今年八月,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曾向《纽约时报》表示,事发两个月内这段期间,中方一直没有提供关于袭击者动机的更多细节,仅援引警方最初的说法,称事件始于袭击者在拥挤的人行道上与其中一名教师发生身体碰撞和口角。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则在周五对本台重申,美国国务院和驻外使领馆最关心的莫过于海外美国公民的安全,正密切关注这些事件。
美国耶鲁大学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唐哲(Jeremy Daum)告诉本台,上述三起案件仍在中国调查,因此能公开的信息有限,尽管过程涉及是否应该“主动披露(active disclosure)”,以及确保一旦进入庭审程序,法庭、审判和证据都能公开透明。但中国的问题还在于,媒体并不自由:“中国的媒体由国家控制,特别是当有关事件牵涉国际关系时,只能由官方声明发布。”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