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無限商機,北美中文網與您共同前進
推薦車行
Signature Mazda
最新新聞
警鍾敲醒!中國電動車廠僅有15...
特斯拉全球最大超充站落地加州...
2025新車質量榜出爐 這品牌居首
"8塊錢 睡一晚"是你看不到的折...
男子將私家車改成警車,與電動...
大理一幼童躺街上被快遞貨車碾...
19歲打工妹被撞飛山谷斷頸亡 ...
"又大又美"法案過關 贏家輸家...
"大又美"大贏家 富豪,化石燃料...
中國電動車自相殘殺 "這些車企...
發動機故障 加國日產召回近4萬輛
卡拉格悼念若塔:與他的妻子魯...
瘋了 男子在行駛BC渡輪上開特斯拉
利物浦球星若塔因車禍喪生 年...
新婚2周 足球明星裘達車禍亡 ...
選擇語言:  
English | 簡體 | 繁體
會員區  
no avatar
歡迎您 游客
登錄
免費注冊

不想生!中國的出生率已跌過日本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作者 | 何承波

  編輯 | 榮智慧


  值班編輯 | 一刀

  年輕人不願意生了。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這個數字跌破了警戒線1.5,引發了公眾對中國生育率的擔憂。有聲音認為,中國也跌入了低生育率陷阱。

  目前世界平均總和生育率是2.41,而我國目前的生育率水平,不僅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低於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1.60)和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1.90),甚至比“高齡少子化”的日本(1.34)還低。

  不願意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拒絕過渡到父母的身份。其背後的障礙,也許事關經濟壓力,也許出於個人價值判斷,也許是一些更細碎的個人顧慮,聽上去似乎無解。

  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吊詭現象。為什麼社會經濟越發展,育齡的年輕男女,越不願意生養小孩了?站在人口轉型的宏觀角度,也許就能發現藏匿其中的驚人邏輯。

  

  兩種個案

  最不想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驗孕棒上出現兩條線,都很清晰,加之兩個月不來的生理期,忐忑多日的念頭得到了應驗—“我懷孕了”。

  盡管沈夢婷已經做足了心理建設,但那一刻,一陣恐慌還是瞬間淹沒了她。腦海浮現一些從未曾想過的畫面:變形的身體、半夜哄睡嬰兒的苦惱、與丈夫在育兒方面發生日復一日的爭吵。還有最重要的,她也從未想過:她可以做出怎樣的犧牲。

  

  《坡道上的家》劇照



  沈夢婷今年30歲,所謂的生育黃金年齡,“按理來說,我應該坦然甚至欣然面對。但恐慌是實實在在的。”

  她在上海有一份設計相關的工作,今年已經把朋友和同學的婚禮、滿月酒參加個遍,每到這種場合裡,人們會調轉槍口,對她發出一句句靈魂拷問:“什麼時候才輪到你?”還有貼心的忠告“再不要個小孩就晚了”。母親見她如此“不思進取”,更是大罵不孝。

  沈夢婷此前換過三任男友,都不是奔著結婚去的。婚姻因生活方式和三觀的迥異,不了了之。現在,她要審視的是,肚子裡的胚胎和眼前這個男人,值得嗎?

  男友思想簡單,只道,“我喜歡孩子,生下來吧。”但對她來說,事情並非如此,她在上海買不起房,孩子教育怎麼辦?每個月所剩無幾的工資怎麼養得好一個活生生的孩子?如果去另一個城市,是否意味著她必須放棄她熱愛的職業

  更重要的是,眼前這個人,能做好一個合格的父親嗎?是她理想的人生伴侶嗎?這些都沒有答案。

  

  《坡道上的家》劇照

  “我不想為了一枚胚胎將就自己的人生。”

  一個星期後,她下定了墮胎的決心。

  與沈夢婷不同,長沙的趙新竹作出了她最激烈的反抗。婆婆和母親雙管齊下,給她下最後通牒,她喊出了離婚予以還擊。

  今年春節期間,婆婆和母親一如往常,開始試探趙新竹丈夫,問他喜歡不喜歡孩子。大年初二,倆親家還去求了送子觀音。

  

  綜藝《我家那閨女》中,幾位父親在女兒的下一代問題上一致表示:還是要結婚生孩子

  大年初四,趁著一家人圍桌聚餐,她站起來,用響亮的聲音說,我今天就明說了,我是不會要小孩的,你們別費勁了。母親罵她自私,從不為家庭考慮,並放了狠話,如果今年再不生,他們死了遺產一分錢不留給她。趙新竹無所畏懼,當場說出離婚來還擊。

  趙新竹31歲,丈夫32歲,兩人是碩士研究生同學,畢業兩年後才談起了戀愛。4年前兩人結婚時,他們就約定,不要小孩,一起過逍遙自在的生活。但丈夫很快倒戈,他不能理解:“大家都生了小孩,你為什麼不生。”最近,他又戒起了煙。

  越是如此,她越抗拒。婚後她才發現,丈夫並不是那種能跟她感同身受的人,而且經常不著家。“如果生了小孩,我注定是孤軍奮戰。”

  



  《我要准時下班》劇照

  趙新竹恐懼分娩的痛苦,她自認為不是一個母愛泛濫的人,做不到一個賢妻良母的本分。她知道,人的心境可能會變,也許40歲她會想要一個小孩,但她眼下沒法克服自己。在母親看來,這種離經叛道的思想“簡直有病”。

  對沈夢婷和趙新竹來說,生育意味著什麼,似乎並不為旁人所理解。而對生育率持續低迷甚至跌破警戒線的中國社會來說,作為個案的沈夢婷和趙新竹,似乎又成了一種綜合樣本。

  那些抗拒生育的男男女女,他們真正恐慌的是什麼?這需要被聽見。

  

  社會宿命

  從任何層面來看,“不願意生小孩”,都成了一種既定的現實,而且是一個越來越嚴峻的趨勢。

  今年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200萬人,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處於較低水平”,這是中國生育率首次跌破1.5的警戒線。這一度引起學界和公眾的擔憂,中國是否落入了“低生育陷阱”?

  

  歷次人口普查全國人口及年均增長率(圖源:國家統計局官網)

  這並非一個新的現象。事實上,從1995年開始,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低於更替水平,走勢持續下滑。直到2016年,二孩政策開放,效應是顯著的,當年出生人口數猛然回升,為1786萬人。

  但二孩政策並沒有帶來長期效應,短暫的刺激後,從2018年開始,迅猛的下跌勢態便出現了,出生人口和出生率一度跌破歷史水平。最不容樂觀的,便是2020年的數據。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是G庵饕艿接涓九砍中跎俸汀岸ⅰ斃вχ鴆郊躒醯撓跋臁42020年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活的不確定性和對住院分娩的擔憂,進一步降低了居民生育的意願。

  



  綜藝《奇葩說》中傅首爾提到自己的孩子破壞力驚人

  要知道,低生育陷阱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總和生育率降至1.5以下,需要持續一段時間。至於是否會持續低於1.5,還需要持續的觀察。

  不可小覷的是,低生育率如今已經成為全球趨勢,經濟越發達,生育率越低,包括大部分歐洲國家、美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應了那句話——“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

  超低生育率,似乎成了社會發展的終極宿命。

  需要闡述一個概念,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它反映女性一生中生育子女的總數。由於嬰兒夭折、疾病等因素,一般而言,總和生育率至少要達到2.1,才能達到世代更替水平。否則,後果便是人口快速的老齡化,勞動力規模下降,總人口規模減少。


  低於更替水平的生育率,引起了人類對自身物種存亡的擔憂。牛津大學人口學家曾對韓國做出預警:稱其或將成為“全球首個消失國家”。2018年,這個國家的生育率只有0.98,屬全球最低,意味著平均每位育齡女性生了不到1個孩子。

  

  中國日本韓國歷年總和生育率(圖源:快易財經網)

  2018年,《柳葉刀》刊發一份研究報告稱,全世界近半數國家現在都面臨”嬰兒荒”,沒有足夠的兒童人數來維持其人口規模。學界認為,這是一個分水嶺,我們很快將“過渡到各個社會努力應對人口下降產生問題的地步”。

  不要小看了人口這件事,人口數量和年齡結構驅動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房屋,交通,消費,經濟。一個白發人遠多於黑發人的社會,更是難以想象的。

  只是大部分國家還沒有正面迎接它的沖擊。

  

  靜悄悄的革命

  “不願生”,是一個看似簡單,又極其微妙、復雜的問題,它意味著青年男女過渡到父母身份的一切障礙。

  不僅關乎社會經濟,也受婚姻、家庭和社會文化的潛在影響,更直接關系到女性的生育環境是否友好。這種整體性的生育率趨勢變化,被人口學理論稱作人口轉變。

  



  焦俊艷與父母徹談對於婚姻的看法

  前現代社會的特征是高死亡率、高生育率。戰爭、疾病等因素帶來的超高死亡率,如果不是高生育率填補空缺,人類的滅亡就成了必然。現代化過程消解了這種特征,伴隨著弱家庭社會和個人主義的興起,城市工業社會帶來了第一次人口轉型,現代社會的特征是低生育率、低死亡率。

  人口學家樂觀地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經路徑,等到生育率降到更低水平,社會的人口規模將會達到一種理想的平衡。

  但到了1980年代,事實超出了研究者的認知,生育率不僅沒有穩住,反而一跌再跌,有的國家甚至直線跌破1.5的敏感紅線。研究者進一步提出人口的第二次轉變,以試圖解釋這種趨勢的內在奧秘。

  這一次,人口學家發現了全然不同的驅動力。

  1977年,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羅納德·英格爾哈特(Ronald Inglehart)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提到,當社會變得富裕之後,人們的需求從生理和安全提升到自我實現層面。年輕一代對權威和傳統的社會規則提出了挑戰,性解放運動使得性行為不再局限在婚姻以內,婚前性行為得到了認可。

  這種現象帶來的變化是,教育普及和廣泛的就業參與,帶來了初婚年齡的推遲,以及結婚率的下降、同居率和離婚率的上升。所以,生育率持續降低,成了一種必然的結果。


  

  《我家那閨女》蔣夢婕爸爸婚姻觀:婚姻是一種選擇,主要享受過程

  人口學家謝宇在研究中表示:第一次人口轉變改變了人們的生育行為,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婚姻的期待。但眼下的轉變,沖擊甚至瓦解著傳統的婚姻、家庭的制度構建和組織形式,家庭的古老功能,也得到了更新。

  傳統的社會裡,婚姻和家庭的存在,是培養子女,使其向社會上層流動,以謀取家庭福利。但現代社會的價值訴求裡,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的中心,某種程度上,自我實現凌駕於傳宗接代,女性走出了私人空間,公共價值凌駕於私域價值。

  總而言之,這種觀念變化的背後,正如謝宇所言:“是對女性社會角色的認可、性觀念與家庭觀念的轉變以及對自我實現的重視。”這是一個喜聞樂見的趨勢:女性開始掌握更多的自主生育權利。

  

  綜藝《我家那閨女》中,papi提出自己的觀點:在獨立女性的人生中自己是最重要的

  那問題是否在於,性別平等帶來了低生育率?女性覺醒是否跟母職天然沖突?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若真把生育率降低的因素,歸結為女教育的提升和就業參與,那就謬之千裡了。



  

  東亞頑疾

  青年學者黃微子身為人母後,曾在《讀書》撰文稱:“嘲笑為生育付出大代價的失敗母親,主張‘女性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靠自己的’道德進步主義,跟那種歧視‘大齡剩女’、譴責不育女性的道德保守主義,至此殊途同歸,造成不同女性群體之間的敵意和傾軋。”

  我們很容易走進一個二元對立的死胡同。

  一時間,我們似乎難以解釋性別革命是否、以及如何阻礙了人們的生育意願。

  新世紀後,人口學家開始留意到就業參與和生育率之間的異常關聯。研究者發現,生育率和女性就業率的關系,最初是負相關的,但是如今在一些歐洲國家中,這種關系發生了逆轉。因此,研究者提出了人口轉型的階段性:事實上,女性進入公共空間,生育率降低,是這次人口轉型的初始階段。

  在第二階段裡,男性開始回歸私人空間,轉變了家庭分工角色和定位,分攤更多家務和育兒。這才是一場完整的性別革命,也唯其如此,生育率才會出現隨之上升。

  

  貼吧上關於房貸壓力而對婚姻產生的擔憂和不安全感。來源/百度貼吧

  如果說,早期的人口轉型是經濟發展所驅動的,那麼如今人口轉型的出路,恐怕集中於婚姻、家庭內部的性別文化的革命。

  在北歐、法國美國等國家,更高水平的性別平等帶來了生育率和更替水平的平衡:女性承擔了較少的養育孩子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成本。單從養育時間來看,女性之於男性的比例是低於2的,表明了男女家庭分工上也接近了平衡。

  法國是這方面的楷模,半個世紀以來,該國始終維持著接近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根據2005年一項統計,法國媽媽一胎後重返職場的比例是84%,即便三胎媽媽,仍有63%會重回勞動市場。另一項數據更為關鍵。2016年,法國國家統計數據表明,其非婚子女比例高達60%,這些嬰兒來自穩定的同居關系,且受法律保護。

  高比例非婚生子的背後,是一個性別更開放的社會,社會規范沒有對女性的生育和發展形成鉗制,也無需花費生命中的更多時間來擇偶(那會導致晚婚或者不婚,降低生育率),也無需在生育問題上手足無措。

  而在更具有父權特征的國家,諸如日本韓國意大利,生育率下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無法維持正常的人口更替。

  



  各國自上世紀50年代末的總和生育率走勢圖(圖源:快易財經網)

  東亞社會有一些直觀的例證。日本記者小林美希曾撰寫一本探討日本女性困境的著作《不讓生育的社會》。書中,她跟蹤采訪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如何面對生育困境,讓人們看到了被人忽略的日常現實—育兒的責任被強加於女性。

  結婚變得困難。結了婚的,不想要小孩,要了小孩的,也有放棄養育的案例。近7成的女性在初次生育後面臨失業。與此同時,社會托育制度也是一片空白。不是不能生育,是整個社會環境不讓她們生育。

  早在十九世紀末,日本便開始了工業化,一百多年來,生育率下降比東亞鄰國都早,進程也緩慢漸進。但充裕的時間並未帶來足夠的自我糾正機會,僵固的家庭制度和性別關系,注定使其落入低生育率的陷阱。

  韓國同樣是一種典型:女性的薪資水平為男性的65%,很多女性而立之年便走進家庭,這種從公共空間回流的現象,並未帶來生育率的提高,反而加速了其崩盤。

  

  韓劇《今生是第一次》劇照

  “全球老齡化學會” 的執行長理查德·傑克森(Richard Jackson)曾表示,1990年代之後,女性意識抬頭,全職媽媽不再是主流價值,反倒是一個社會無法提供婦女得以兼顧工作與家庭的環境,勢必會降低生育的意願。所以,可以得出更為清晰的結論:性別觀念越保守的文化,人們越不願意生養孩子。

  事關就業參與,又不完全如此。東亞諸國的頑疾在於,男男女女仍受傳統婚姻家庭規范的束縛,女性擇偶、生育變得更謹慎,以致婚育停滯,男性承擔的家庭分工過於刻板僵固,從而造就了責任撕裂,阻滯了生育率。

  低生育陷阱的出路,不僅在於如何完善社會制度,更在於社會文化的規范該如何變革,以回應觀念的變遷、性別角色的新定位。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已經有 26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
    評論6 游客 [者.曰.載.大] 2021-11-27 18:13
    DO NOT WORRY,可以引進移民嗎!---蒙古國移民進內蒙古,俄羅斯移民進東北,獨聯體移民進新疆甘肅,印巴移民進雲貴川,越老柬泰緬馬印尼移民進廣西,南北朝鮮移民進吉林。世界首富大國,只要移民政策一開放,世界各國人民爭相湧入,人口幾年內大增。
    評論5 pws07 2021-11-27 06:53
    愛國人士可以送小孩回祖國
    評論4 游客 [身.於.朝.訓] 2021-11-27 06:49
    男的擀面棍不好使。沒勁兒了。。。智障委屈
    評論3 游客 [九.融.興.命] 2021-11-26 21:02
    中國的教育環境,生活環境,食品安全衛生都大如以前,生出來的孩子就是在受罪
    評論1 KoolAid 2021-11-26 15:50
    事出必有因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頁面生成: 0.0442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30 秒
    Powered by https://www.westca.com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