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無限商機,北美中文網與您共同前進
推薦車行
Signature Mazda
最新新聞
高速變道引發連環車禍,白車"騎...
大溫特斯拉超速兩倍 連人帶車都罰
"曾經年薪百萬機長跑滴滴謀生"...
大溫兩車相撞嚴重車禍 一老人重傷
"馬部長"上任百日 特斯拉暴跌3...
關稅沖擊下的波音:多架客機遭...
哪吒汽車閃退獅城 中國電動車"...
大溫特斯拉司機突發急病 連撞七車
上海車展2025:智能汽車成焦點,...
華郵:川普視電動車如敝屣 將市...
上海車展變局:智駕刹車、SUV混...
銷量全線暴跌 歐洲人不再買特斯拉
波音撂狠話 中國3航空公司1動...
深扒董明珠口中的格力電車,不...
"網紅"譚媛去世3年:未停更的賬...
選擇語言:  
English | 簡體 | 繁體
會員區  
no avatar
歡迎您 游客
登錄
免費注冊

[趣話雜談] 又一車主身亡!別被自動駕駛忽悠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比如,4月16日,威馬正式亮相了第三款量產車型W6。在官方宣傳中,威馬反復強調W6是“20萬級國內首款無人駕駛量產車型”、“國內首款L4級別無人駕駛量產車”。

  但實際上,威馬W6僅僅在停車這個場景上,實現了L4級別無人駕駛。但很多消費者誤以為“威馬的所有出行場景都實現了L4級別無人駕駛”,“威馬的W6是唯一實現了L4級別無人駕駛的量產車。”

  這些誇大宣傳提高了企業的曝光度,但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下,消費者很有可被誤導,誤以為企業已經推出全自動駕駛技術。


  著名自動駕駛公司Waymo曾放棄將自動駕駛稱為“self driving”,更名為“autonomous driving”。Waymo的邏輯是:“精確的語言很重要,可以挽救生命。”

  反過來,我們可以套用一下Waymo的邏輯——車企們正在用模糊的語言把越來越多的人推向懸崖。

  8月16日晚間,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在朋友圈發文稱,L2 、L3一類的專業話術,用戶容易混淆且聽不懂,建議統一名稱為L2=輔助駕駛;L3=高級輔助駕駛;L4=自動駕駛;L5=無人駕駛,一個多余的中文字也不要有。

  “最大化的控制期望值,避免自動和輔助出現在同一個狀態下,輔助駕駛就是人的責任,出現自動兩個字就是車的責任。”他表示。

  

  圖片來源 / 李想朋友圈

  再說回來,即便是L2級別的輔助駕駛,也不是100%安全。在當下,L2級別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主要配備毫米波雷達以及視覺識別(攝像頭),從而感知環境。其中,毫米波雷達對於前方完全靜止的物體,有一定幾率無法識別。而視覺識別是按照深度學習的邏輯來運行的,也永遠無法達到100%的准確率。

  也就是說,面對復雜的路況,自動輔助駕駛的識別無法做到100%精准。


  對於駕駛員來說,在使用自動輔助駕駛功能時,永遠需要保持警惕以備不時之需。作為系統的提供方,車企有責任有義務將自動輔助駕駛的功能及使用范圍明確,並確保教會用戶正確的操作方法。

  但就目前來看,在風險提醒上,各大車企做得相當敷衍。有媒體指出,蔚來NOP在去年10月更新上線,自動輔助駕駛功能推出或升級時,蔚來對車主的線上安全提醒都是非強制性的。

  蔚來的這種行為就相當於,我把說明書擺在這兒,你願不願意看或者看不看得懂,都和我沒關系。自動駕駛大躍進


  很長一段時間,以上提到的這些潛在風險,都被自動駕駛行業的光環掩蓋了。

  近些年,自動駕駛行業蓬勃興盛。

  資本與行業玩家合力打造了一個看上去頗具顛覆性的出行故事,這個出行夢的核心就是自動駕駛技術。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預測,2020年至2025年,可以實現部分自動化或有條件自動化的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當年汽車總銷量的比例將超過50%。

  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汽車制造商,加速了這一進程。

  2015年,特斯拉第一次通過OTA的方式為Model S推送了Autopilot輔助駕駛系統。特斯拉車主們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車突然獲得了一些自動輔助駕駛功能,比如,在高速路上特斯拉可以自動保持車道、自動根據路況加減速等等。

  靠著特斯拉的帶動,越來越多安裝著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的智能車上路。如今,一輛電動車如果沒有搭載自動輔助駕駛,似乎不能夠稱之為智能車。

  投資人開始意識到,賣車賣硬件或許不是最重要的,自動駕駛等軟件服務才是最具想象力的環節。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已經有 7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
    評論2 游客 [州.融.明.命] 2021-08-18 18:00
    這回人民日報,新華社也沒出來替受害者維權啊,還是買特斯拉吧,有事故的時候,會有正確的輿論導向。
    評論1 游客 [黨.老.共.可] 2021-08-18 13:38
    技術沒偷到家!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頁面生成: 0.0391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
    Powered by https://www.westca.com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