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無限商機,北美中文網與您共同前進
推薦車行
Signature Mazda
最新新聞
特斯拉正式進軍印度 分析師:首...
《以法之名》中,屢屢違紀的洪...
《紅色沙漠》重映:工業文明下...
中國工程師住特斯拉 3年省10萬元
讓特斯拉直接損失1.7億 張女...
投資者敦促特斯拉收購Unplugge...
摩托車撞汽車 BC渡輪碼頭嚴重受阻
致命車禍 汽車沖出大溫這條上山路
南加10號高速致命車禍!大卡車...
特斯拉車頂維權女車主二審敗訴...
美宣布印航空難初步調查結果:...
美B-1B槍騎兵轟炸機大躍進 成...
復制電動車成功模式?美中太空...
在夏日,紀念一位普通的宿舍管理員
轟動 大溫全新天車要上路民眾圍觀
選擇語言:  
English | 簡體 | 繁體
會員區  
no avatar
歡迎您 游客
登錄
免費注冊

美國重稅圍堵中國電車,歐盟為何沒跟....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3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专题)簽署《調整美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進口》行政令,以所謂“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對所有進口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加征高達25%的關稅(墨西哥、加拿大(专题)及“美國成分”汽車獲得部分豁免)。然而,4月10日,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表示,歐盟中國已同意為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設定最低價格,取代歐盟2024年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方案。這一舉措表明,歐盟並未跟隨美國同步收緊對華關稅政策,而是選擇通過設定兜底策略,在雙方自願基礎上達成協議,主動放棄對中國電動汽車領域的強制性關稅制裁。

“陪跑”美國效果不佳

歐盟此次未繼續對華加征關稅,正是汲取了此前效仿美國對華貿易施壓策略失利的教訓,果斷止損,以避免進一步經濟損失,並尋求更加務實的經貿合作路徑。


歐盟配合特朗普第一任期對華施壓效果並不理想。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以“301調查”為由,打擊中國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對約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清單中電動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赫然在列。同期歐盟雖對中國電動汽車維持10%的標准稅率,但自2017年底起,歐盟就啟動了對中國電動自行車的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2019年1月,相關中國企業最終被裁定需繳納為期五年、稅率為18.8%~79.3%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歐盟此階段的相關舉措與美國對華實施的強硬貿易政策遙相呼應,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對美戰略的一種附和。即便如此,中國電動自行車對歐盟出口並未因此受到明顯阻礙,去年歐盟電動自行車整體進口顯著下滑情況下,中國甚至成為歐盟最大進口來源國。

進入拜登政府時期,歐美幾乎同步采取了對華更加嚴格的貿易政策。去年5月,美國為打壓中國的新能源技術,對華電動汽車征收100%的關稅,並將鋰電池關稅提高至25%。去年10月,歐盟也正式執行新的電動汽車關稅政策,在原有10%稅率基礎上,根據不同企業情況,加征17%~35.3%的五年懲罰性關稅。此外,拜登任內烏克蘭危機爆發,地緣政治緊張顯著增加了歐盟對華負面戰略認知,促使歐美一致對華施壓。但是,關稅實施雖導致短期銷量波動,但未能阻擋中國電動與混動車型的整體出口增長趨勢。中國歐盟的電動汽車出口去年12月迎來逆轉,出口量回升至3萬多輛,結束了連續兩個月的下滑態勢。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歐盟新能源車的出口已基本回到了加征關稅前的狀態。

歐盟內部對於是否繼續“隨美起舞”分歧明顯。德國西班牙曾明確反對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兩國的汽車工業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加稅將直接損害其經濟利益。榮鼎集團的一項調查顯示,歐盟中國電動汽車實施關稅未能改變中國品牌的價格競爭力。即使征收30%的關稅,中國電動汽車公司在歐盟市場仍可獲得約4700歐元/輛的利潤溢價。並且,中國已在全球電動汽車供應鏈中占據核心優勢,從原材料開采到電池組裝,憑借規模經濟與技術優勢,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成本還將持續下降。各大車企也正加快在歐建廠,以減輕關稅沖擊。因此,歐盟短期內難以實現全面替代。去年歐盟仍是中國最大電動汽車出口市場,占比近30%。



美國特朗普政府的汽車關稅政策擾動全球車市。圖為2025年4月27日,上海港一碼頭停放的大批等待出口的電動汽車。

清潔能源轉型亟需中國技術支持

歐盟綠色新政設定,到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排放要比1990年減少55%,歐盟理事會要求,2035年起歐盟境內所有新車須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並禁止內燃機汽車的銷售。這些目標固然為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劃定了清晰日程,但剛性時間設置也暴露出歐盟在技術、產業鏈等方面相較中美的劣勢。短期內,歐盟仍需兼顧傳統汽車產業的發展,但對傳統工業的保護又使其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陷入“時間線焦慮”。歐盟既需要兌現碳中和承諾,滿足綠色消費需求,又不得不為傳統燃油車企預留轉型緩沖期,這種兩難處境客觀上延緩了歐盟電動汽車產業鏈的整體升級。歐盟唯有回歸技術開放,以更包容的姿態整合全球創新資源,才能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加速產業鏈協同升級,真正在全球電動化競爭中重塑優勢地位。




盡管歐盟曾嘗試以關稅壁壘保護本土產業,但中國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和迅速恢復的出口量,證明僅憑關稅政策無法提升競爭力。歐盟在《歐洲電動汽車未來》中明確指出該行業現階段面臨雙重壓力:一是西方公司將生產設施遷往中國;二是歐洲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出口市場。這凸顯了歐盟在全球汽車產業鏈中競爭格局的變化。與美國采取強硬貿易壁壘的策略不同,歐盟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必須采取更為審慎的態度,不能簡單地將中國視為所謂“風險源”進行排斥,而是需要在維護自身經濟利益與推進綠色轉型之間尋求動態平衡。

歐盟逐漸意識到,中國企業的核心優勢在於全球領先的低成本電池生產技術、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以及規模經濟的高效運營。麥肯錫咨詢公司的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一的歐洲高端電動汽車潛在購買者願意選擇中國品牌。這一數據充分表明,歐盟消費者對高性價比汽車產品的強烈需求,促使歐盟不得不重新審視與中國的合作模式。因此,引入中國的先進電動汽車技術,與中國企業加強技術與產業鏈合作,並鼓勵中國企業在歐直接投資建廠,成為歐盟這一時期的理性務實選擇。2023年12月,比亞迪宣布在匈牙利建立制造工廠。2024年4月,奇瑞與西班牙埃布羅公司簽署合資協議。這些動向表明,中歐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合作正逐步深化,這無疑將為歐盟市場提供更多質優價廉的電動汽車。

中歐設定電動汽車最低價格的舉措,實際上更契合歐盟日益增長的新能源汽車需求。中國電動汽車的到來,對歐盟而言不僅僅是一個貿易談判的問題,更是一個如何在全球綠色經濟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的戰略性抉擇問題。




2024年4月19日,奇瑞和西班牙埃布羅公司簽署協議,將在巴塞羅那成立合資企業生產新型電動汽車。奇瑞成為首家在歐洲生產汽車的中國車企,預計創造1250個就業崗位。

對沖來自美國無差別攻擊的壓力

美國實施所謂“對等關稅”政策,並非僅針對中國,也對歐盟及全球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德國作為歐盟對美汽車出口主力國家,受沖擊尤為明顯。對歐盟來說,汽車行業是重要戰略部門,2022年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約7%,提供了約1380萬個直接或間接就業崗位。無差別關稅意味著歐洲汽車出口將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不僅引發了歐盟的強烈反應,還激起了成員國的廣泛不滿。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表示,這些關稅“代表著美國背離了基於規則的全球貿易秩序,從而背離了全球價值創造的基礎,影響了世界許多地區相應的增長和繁榮”。

歐盟對華關稅策略調整,實際上是對美國“對等關稅”行為的回應,同時表達對美國單邊主義政策的不滿。在這樣的國際經濟背景下,歐盟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談判和互動變得尤為重要。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技術優勢和生產能力,成為了歐盟在此時此刻不可忽視的合作對象。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高級經濟學家奇米茨指出:“從戰術上講,推動這兩個重量級經濟體之間的更多合作,有助於增強它們在與美國談判中的籌碼。”這一觀點深刻揭示了歐盟在全球貿易中的戰略考量,即通過與中國深化合作,歐盟不僅能夠彌補美國關稅措施帶來的損失,還能在全球經濟秩序中獲得更強硬的談判立場。

自2019年歐盟中國從“合作伙伴”重新定位為“競爭者”以來,中歐綠色合作有所停滯。然而,在全球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背景下,中歐在綠色發展方面的合作依然具有較大潛力。中歐雙方在節能、高效、低碳等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而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規模,恰好契合了歐洲對可持續交通和綠色能源的需求。

盡管歐盟尚未全面解除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政策限制,但當前對華電動汽車政策調整已成為中歐關系緩和的重要信號。這一信號不僅意味著歐盟在電動汽車政策上開始向務實合作轉型,也標志著其在全球綠色經濟治理中尋求更平衡戰略的意圖,同時更是中歐關系深層次回暖的基礎。中歐在清潔能源、綠色交通、貿易救濟機制以及立法機構等多個層面的對話正在全面重啟。5月6日,中方與歐洲議會同步宣布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措施,為未來達成中長期框架性合作協議掃清了障礙。可預見,合作將從電動汽車擴展至投資、科研、標准制定等更廣泛領域。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頁面生成: 0.052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8 秒
    Powered by https://www.westca.com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