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無限商機,北美中文網與您共同前進
推薦車行
Signature Mazda
最新新聞
特斯拉正式進軍印度 分析師:首...
《以法之名》中,屢屢違紀的洪...
《紅色沙漠》重映:工業文明下...
中國工程師住特斯拉 3年省10萬元
讓特斯拉直接損失1.7億 張女...
投資者敦促特斯拉收購Unplugge...
摩托車撞汽車 BC渡輪碼頭嚴重受阻
致命車禍 汽車沖出大溫這條上山路
南加10號高速致命車禍!大卡車...
特斯拉車頂維權女車主二審敗訴...
美宣布印航空難初步調查結果:...
美B-1B槍騎兵轟炸機大躍進 成...
復制電動車成功模式?美中太空...
在夏日,紀念一位普通的宿舍管理員
轟動 大溫全新天車要上路民眾圍觀
選擇語言:  
English | 簡體 | 繁體
會員區  
no avatar
歡迎您 游客
登錄
免費注冊

"獨立新聞已無立足之地":澳門記者采訪首次被警方帶走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余偉英如今回想,做記者的首十年,是最多記者一起同行、“一鼓作氣”的十年——2010年,原屬民主派“新澳門學社”的《愛瞞日報》獨立出刊,用惡搞的形式諷刺政府,令不少政治新聞容易入口。兩年後,《論盡媒體》又正式成立,著力深耕社會議題。

余偉英說,雖然“打輸”的議題占大多數,但那十年,記者仍然“可以很活躍地做事”。“我印象中,那十年沒有禁忌”。




余偉英說,自己當記者的首十年“沒有禁忌”。

同行離開,青黃不接

當年的光景,近年入行的張志豪(化名)已經感受不到。

現在在一家傳統媒體工作的他,說編輯沒有給出明確編采指引,但“作為醒目少少的人,看到別人怎樣寫,大概都知道方向是怎樣了。”

他這樣描述自己的新聞日常:每天看政府采訪通知,如有政策頒布會跟進報導,但寫法以倡議式為主導,“找一些(建制)意見,建議政府如何做好一些”,批評的聲音不要用那麼多。如果發生像《論盡》記者被帶走的突發事件,只能報導官方公布的消息或新聞稿。

張志豪還說,近來政府新聞稿會用上不少“看不懂”的中國用詞,比如“優化”、“資源下沉”,“我們有時候寫稿都很痛苦”,但因為“不改不會錯”,一般都會原文照登。張志豪自嘲:“我們只不過是一部搬字過紙的機器”。


這些年,看著同行們逐一離去,余偉英感到氣餒,“沒有了那種大家一起去追一些議題、逼政府去做一些事情(的氣氛)。”他無奈地說,“生態已經散了。”

甚至連市民也越來越少看本地新聞。張志豪日常做街訪,發現市民根本不了解政府的政策。原因很簡單,“做的事不夠貼地,回應不到市民的需求,那他們就不看(新聞)。”

徐婷婷認為,澳門記者青黃不接,是一個結構性的惡性循環——政府給予媒體的津貼,令媒體不用為生存努力挖新聞;質量於是逐漸下降,有經驗的人就會灰心離去,而新入行的記者自然沒人帶領前行。


張志豪自小立志當記者。在外地大學讀新聞系時,他記得教授說做新聞“要有批判性、要多元角度,寫稿要找出跟公眾利益最相關的東西。”但現在卻成為政府對外的傳聲筒,張志豪坦言,有“幫凶”的感覺。

但之所以堅持做下去,是因為“還有想要了解這個城市的熱情”。



一名澳門市民在玩偶攤檔看報紙

《論盡》記者案的下一步?

《論盡》事件發生至今逾一個月,目前仍未知道檢察院會否起訴兩名記者,司法是否仍是扞衛新聞自由的最後防線。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頁面生成: 0.029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1 秒
    Powered by https://www.westca.com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