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English

別罵她,董明珠肯定是發現了什麼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董明珠說格力堅決不用歸國的海外留學生,因為留學生裡可能有間諜。這當然很愚蠢,但是對格力未見得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因為很多買空調的人,也許也是這個認知。

我看新京報專門發了一篇評論批評董明珠,觀點我很贊同。但是我有一個問題是,新京報現在招聘記者,會不會用留學生?

之所以有這個疑問,是因為前年我就聽說國內某知名媒體,在招實習生的時候就已經明確不要留學生了。


昨晚10點我乘坐成都地鐵七號線,看車廂的地面上印著幾個大字,“公民有責任”,我嚇一跳,“公民”這兩個字現在不經常看到了。但是抬頭一看,車廂上印著“國家秘密不上網”——這是一個宣傳保密意識的主題車廂,我差點以為宣傳的是公民意識。

在濟南機場,我等登機的時候,旁邊女士的手機外放聲音很大,“中醫不需要國際標准,張伯禮院士說,中國人自己就是標准……”這位女士,也許正是格力的潛在客戶呢。

這就是真實的社會氛圍,董明珠所感受到就是這樣的氛圍。她不用留學生,看上去是政治宣言,卻也可以理解成經濟考量。


我成長的時期,主流社會氛圍不是這樣的。上世紀90年代末,出國留學是一種風潮。2001年我去北京玩,住在北大中文系一個朋友的宿舍裡,6個人中有5個在准備出國留學——這可是中文系,其他專業的情況可想而知。

在鄉村長大的我,當然沒這個意識。我讀大學的時候才知道,城裡最優秀的孩子並不讀985,而是去留學。但是,這種對外界的向往影響到我,2023年有機會去做訪問學者的時候,我只思考一秒鍾就同意了。


此時社會氛圍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轉折,我年老的父母知道這消息不是為我高興,而是憂慮,他們認為,“去美國”可不是什麼好事。

就像90年代的社會氛圍能影響我20年一樣,現在的社會氛圍也能影響年輕人的二十年。我認為這是值得思考的社會變化。

如果你還認為“開放”是對的,還認為牛津劍橋、哈佛普林斯頓是值得讀的,這可能已經是“少數派”。在這個時候堅持這種看法,也許有著深遠的意義。

因為你不再是潮流的追隨者,而是處在某種邊緣的位置。在社會高度內卷化的今天,“邊緣”不是壞事。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已經有 1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
    評論1 游客 [親.不.流.經] 2025-04-25 17:01
    這對在國內的而言肯定是好的,但一棍子打倒一個群體顯然是太偏激了。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