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烏克蘭危機: 莫斯科恐襲後陰謀論泛濫,烏克蘭美國成背鍋俠?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周五,莫斯科郊外的番紅花市政廳劇院(Crocus City Hall theater)發生襲擊,造成至少133人死亡,當時俄羅斯老牌搖滾樂隊Piknik正在這裡舉行音樂會。一群身穿戰術裝備、攜帶自動武器的槍手向音樂會觀眾開槍,並放火燒了這座建築。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可怕視頻顯示,襲擊者向蜷縮在地上的手無寸鐵的人開槍。


截至目前,此次事件的死亡人數已經高於2002年莫斯科劇院人質危機,當時事件造成132人死亡,並可能成為俄羅斯歷史上第二嚴重的恐怖襲擊,僅次於2004年北高加索地區別斯蘭學校人質危機,那次事件導致300多人死亡。

伊斯蘭國(ISIS)恐怖組織聲稱對此次襲擊負責,美國情報官員表示,他們認為這是該組織在阿富汗的分支機構呼羅珊伊斯蘭國(ISIS-K)所為。(呼羅珊指的是一個歷史地區,包括現代阿富汗伊朗和土庫曼斯坦的部分地區。)


周日,ISIS公布了襲擊者的隨身攝像機鏡頭,證實了自己的說法,BBC證實了這段視頻的真實性。

但是這場可怕的襲擊再次成為俄羅斯烏克蘭烏克蘭的西方盟友(包括美國)之間正在進行的信息戰中的又一場戰斗。襲擊的性質和時間,以及被指控的肇事者,都使這場悲劇成為陰謀論的沃土。

俄羅斯,政府和官方媒體一方面承認致命襲擊是由激進伊斯蘭分子實施的,另一方面又繼續將襲擊歸咎於烏克蘭,並且暗示美國參與訓練基輔襲擊者,幫助掩蓋基輔在襲擊中的作用。

俄羅斯宣傳喉舌衛星通訊社引用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官員斯科特·裡特(Scott Ritter)的話聲稱,是烏克蘭美國中央情報局參與了恐怖襲擊。

斯科特·裡特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在社交媒體上非常活躍。他把烏克蘭比作一只“患了狂犬病的狗”,需要一槍打死。他在2022年4月發布了一條推文,聲稱烏克蘭國家警察應對布查大屠殺負責,並稱美國總統拜登(专题)是“戰爭罪犯”,因為他“試圖將布查謀殺案的責任推給”俄羅斯。在刷夠了存在感後,他成為了俄羅斯國有媒體RT和衛星通訊社的撰稿人。非政府組織“偵測媒體”(Detector Media)的網站DisInfoChronicle指出,裡特被俄羅斯利用來“宣傳克裡姆林宮需要的敘事”。

這個說法也得到了大量中文自媒體的附和。有中文自媒體引用了烏克蘭官員的說法,聲稱襲擊系由烏克蘭發動,但迅速被證實引用視頻為深度偽造。

強調美國是背後主謀的說法更是數不勝數。比如有自媒體援引川普2016年總統大選前夕的演講,聲稱“奧巴馬總統是ISIS的創始人,而聯合創始人是騙子希拉裡·克林頓”,繼而進一步指責美國現總統拜登是莫斯科襲擊的幕後“主使”。


但是,川普當年在反復發表這些言論後,又收回了這些說法,並在推文中說:“他們不懂諷刺嗎?”

另一方面,流亡海外的國際象棋大師、異見人士加裡·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等人暗示,俄羅斯是發動了一場自導自演的“偽旗”攻擊,好在俄烏戰爭中繼續煽動民族主義情緒。這種猜測同樣在網絡上得到了一些支持。

然而,關於俄羅斯ISIS的歷史和現有的各種證據都支持ISIS單獨實施襲擊的理論。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於3月7日發出警告,建議美國公民避免大型集會,因為有報道稱“極端分子即將計劃襲擊莫斯科的大型集會,包括音樂會”。


但對俄方來說,ISIS對事件負責這種最簡單合理的解釋,對其恰恰是一個最尷尬的解釋。這意味著俄方忽視了美國關於即將發動襲擊的警告,當時普京將其斥為旨在破壞俄羅斯社會穩定的“勒索”。(公平地說,他肯定不是最近唯一一個無視這種警告的世界領導人。)

在2022年入侵烏克蘭之前,美國俄羅斯的戰爭計劃發出了非常詳細的警告,當時美國情報部門似乎也比普京自己的安全部門更了解俄羅斯正在發生的事情。這個例證同樣讓俄羅斯面子無光。

因此,俄羅斯當局將責任歸咎於烏克蘭或者指稱“責任全在拜登”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ISIS為什麼要襲擊俄羅斯,未來該地區是否還存在動蕩的可能?

俄將矛頭指向烏克蘭

俄羅斯政府似乎正在加緊努力,將責任歸咎於烏克蘭。周日,就在一家地方法院傳訊涉嫌實施周五晚間襲擊的四名男子數小時後,俄羅斯主要電視頻道的主要晚間新聞節目都播出了暗示烏克蘭應對此負責的報道。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