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新發現:人類基因其實並非生命的藍圖?(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自從人類基因組首次測序成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基因是生命的藍圖;但專家們現在認為,現實要復雜得多、也更美麗得多。


英國科普作家菲利普‧鮑威爾(Phillip Ball)在一本名為《生命如何運作:新生物學用戶指南》(How Life Works: A User’s Guide to the New Biology)的新書中寫道,基因被認為是生命機器中堅不可摧的齒輪,而這一現代概念其實與遺傳學家多年研究後得到的認知並不相符:生命是一個復雜的謎團,編碼它的基因就是這個謎團的神秘而混亂的工具。

在《自然》(Nature)雜志發表的對該書的評論中,英國生物學家丹尼斯‧諾布爾(Denis Noble)引用了其科學作家同事的話說,將生命比作機器的概念是一個“懶惰的比喻”。新書作者鮑威爾碰巧是《自然》雜志的長期編輯。


相反,正如兩位作者所斷言的那樣,基因的工作方式存在很多“模糊性和不精確性”。例如,科學家們現在相信,蛋白質的世界中有高達70%可能是無序的,這意味著它們以多樣化且令人驚訝的方式發揮作用,甚至經常難倒科學家。蛋白質的基本成分氨基酸也構成了DNA雙螺旋機構的階梯。

鮑威爾堅持認為,這種無序性使蛋白質成為“多功能溝通者”,但也使其在將基因當作生命“藍圖”這樣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中變得捉摸不定。


諾布爾舉了一個例子:人體中有近 300 個基因與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風險相關,這不禁讓人懷疑,精神疾病是否真的與遺傳風險這個簡單化的概念相關。因此,人們會回到先天與後天的爭論(nature versus nurture argument),即到底是先天條件還是後天環境導致了精神疾病。從母親的飲食到是否生活在污染嚴重的地區,這些都是導致精神分裂症的環境風險因素,你開始看到基因表達並不是一個簡單粗暴、一成不變的開關。




兩位作家都認為,不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對生物學的看法。相反,科學家需要幫助公眾理解,基因並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而是構成變幻莫測的生命的組成部分。

最終,正如諾布爾引用鮑威爾的話那樣,“我們正處於對生命如何運作進行深刻反思的開端。”
2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6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