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高價彩禮 女性地位高?還是更物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李欣茹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一、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坐標山西省南部村莊。

張嬸大約53-58歲,正在經歷著“走穴式婚姻”,從一家到一家再到另一家,逐漸被貼上“不祥”的標簽。其原配丈夫,因病去世,兩人育有一女,之後便帶著女兒走入另一家,未領結婚證與余叔開始搭伙過日子。世事難料,余叔生病了。據說,在余叔生病期間,張嬸並未履行照顧義務,而是開始聯系下一家許叔,策略便是兩女同嫁,即張嬸的女兒許配給正處於適婚年齡許叔的兒子,前提是帶母出嫁,張嬸與許叔結合。不久之後,余叔去世,家中大門被余叔的親戚鎖住,而張嬸的衣服都未帶出,算是徹底被驅趕了,入住了許叔家。許叔是因為家暴與前妻離婚,且本身較為懶惰、脾氣大,主要是在村莊承包土地種植西瓜為生。張嬸帶著女兒順利進入許家之後,並未將女兒嫁給許叔的兒子,而是選擇了經濟條件更好的另一戶人家。作為准父親的許叔,並未被邀請參加婚禮,更未參與彩禮、婚俗錢、酒席禮金等的分配,且還支付了一筆不小的“隨禮”。去年,許叔與朋友騎摩托車外出車禍,造成一死一傷的結果。許叔脊椎骨出現裂縫,無法久坐久站和幹活,且人命官司纏身,因此西瓜地由許叔的兒子接任。

至此之後,主要圍繞於一派是許叔母親和許叔兒子與另一派許叔和張嬸之間的家庭政治爆發,其中許叔兒子屬於性情溫和、能力不足之人,因此家庭矛盾的暴風點主要集中於許叔母親和張嬸之間。“小家子氣”、“和其女兒獨自偷偷把豬肉和排骨全部吃了”、“沒有給小康(許叔兒子)買過一件衣服”、“翻箱倒櫃把小康賣西瓜的錢偷拿走了”、“一賣西瓜就來了,幹活的時候都沒人影”、“一出車禍,不照顧,就要出去掙錢,沒出車禍的時候整天就在家”、“要200元,掙錢的人還要回來拿錢(許叔母親說),但(張嬸)還是把打掉的200元撿起拿走了”等等。


縱觀張嬸的經歷,確實其本人存在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同時其中引人深思的是:張嬸為何一直嫁?一則源於“男主外,女主內”的經濟依附,其自身並未有物質資源積累能力,長久以來以“家庭主婦”不曾量化的勞力參與家庭再生產。當初始婚姻家庭瓦解後,加之培育後代的道德責任驅使,促使張嬸迅速尋找“接盤俠”。除此之外,本地有一個奇怪現象是,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縣城的酒店均爆滿,其中90%的居住群體是外嫁女和離婚女。在本地的農村有一個不知從何時興起的觀念,即出嫁過的女性在年三十這一晚不能在娘家居住,否則會影響娘家“氣運”,會受到兄弟媳婦的“冷眼”與“大吵大鬧”。對於外嫁女個體而言,娘家從來不是避灣,但當外嫁女深嵌於婆家時,娘家是依仗,因此“快嫁”一定程度上成為多數離婚女的主要選擇。

二、高價彩禮下,女性個體的物化本質


在本地,當前的彩禮已經達致18.8萬。受男多女少的人口結構以及父代強代際責任的社會基礎影響,彩禮處於不斷飆升的狀態。非常有意思的是彩禮的去向問題,主要有兩種,一為開支核算的提前預支。多數娘家會計算這樣一筆賬,彩禮回禮0.88-1萬/次(定親和結婚男方給彩禮時,不能讓其空手回家)、結婚現金陪嫁3-5萬、結婚買東西2萬、生孩子3萬、搬新家慶賀2萬,開支剩余後至少還有4萬。這些蘊含慶祝的儀式會全部提前計量化,娘家父母會預留富余來供關鍵節點的展演和競爭。

“女兒出嫁、新生兒降生、喬遷新居”在傳統時期是蘊含著“生生不息、綿延傳承”的喜悅和祝福,現如今在經濟理性主導下似乎已經成為父輩的生活慣性和哲理標准,是將女兒今後所應享受的關懷全部提前規則解構和未來展演虛化;“女兒彩禮”的另一種走向則是用於娘家發展,傾向於以器物和金錢的形式增添兄弟的議婚能力。不斷陡增的高價彩禮實則提升的是娘家父母運用支配權和選擇權之後所能獲得的收益高限,即娘家父母可以選擇是否給予現金陪嫁、每種儀式的金錢額度等,如此而來,至少會留下8萬。當然留下愈多愈有“賣女兒”的嫌疑,但總體而言村莊的評價系統在開放社會的影響下呈現標准高浮動性和行為弱約束性,反而是前期看不慣的行為會成為日後的效仿對象。“女兒”在整個流程中並無過多的參與權,反而在全國婚姻市場上被冠之“某某地方女性彩禮高”的標簽。

三、個體化的攪弄風雲,是否會提升發展能力?

日常期間,本地的生活習慣是早上每家每戶每天都會做小米粥或者玉米粥,再加上各種豆子,以幫助下咽饅頭,但有一個傳統習俗要求是“年初一到初五不能喝粥”,其中“粥”的形象就是米泡在水中,借此寓意避免秋收曬麥子時被暴雨沖走。鄰居嬸嬸年初三閒聊時說“我家初二就喝米粥了,因為我家媳婦要喝”,據了解這位嬸嬸非常“講究”這些傳統習俗,但也不得不“破戒”。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93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4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