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朱令鉈中毒: 朱令去世,朱令案:不能公開的內參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題記


朱令令於公元2023年12月22日在北京去世,生於斯,長於斯,歿於斯。

她的死,讓我們想起了臧克家的千古名篇《有的人》:


有的人死了, 她還活著;有的人活著, 她已經死了。

而那個女人,她還在澳大利亞,但是她已經死了,沒錯,她還在呼吸,也許還在工作,但是她的靈魂早已失去了光澤。

事情還沒有完全收束,也許是妥協的掙扎,也許是不願屈服的反抗,也許是再三思量的沉默。

朱令案看似結束了,但人之本性的淘金汰砂的過程卻剛剛開始。在威權和瘋愚之勢裹挾下,有的人選擇遺忘,有的人選擇銘記,而朱令案本身,也成為了一本不能公開的“內參”。

內參

所謂內參,是內部參閱的簡稱。它與普通的新聞有所不同,就是這些新聞是一種不公開發布的報道,屬於新聞的一種特殊形式。

其實,內參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中國在明朝時期,就有了專供藩王觀看的內參,名字叫《御制紀非錄》,它的主筆級別很高:明太祖朱元璋。

望文生義,所謂的“紀非”,自然記錄的都是不法之舉,不良之行。

那麼記錄的都是誰的不良行為呢?記錄的都是朱元璋子侄們的惡行。




朱元璋要飯出身,自然知道底層老百姓生活的艱難,在他當皇帝之後,對老百姓的態度明顯有別於其他封建統治者。但是對於在朝廷裡供職的官員,要求十分苛刻:只要貪污達到60兩銀子,官員就會被殺頭。

其中朱元璋還發明了一種“剝皮萱草”的酷刑,即將被判死刑的官員皮給剝下來,將皮囊填充上稻草,擺到顯眼的地方以警示後人。

對於犯罪的官員是如此這般,可要是朱家宗親犯了罪呢?也按這個標准來處罰嗎?

執行“雙重標准”的朱元璋自然是舍不得這樣殘忍地處罰自己人了。

但朝廷也有朝廷的法度,如果朱家子弟太不像話,過分的寬宥也不利於自己的江山統治,所以,要給他們平常做好“警示教育”,使他們心中警鍾長鳴,不要做哪些違法的事情。


於是朱元璋就編纂了一本書,專門列舉了許多朱氏宗親的一些惡行。當然,這些事情是不能讓朝廷大臣們知道的,否則豈不是自曝家丑了?所以劃定的參閱者級別很高:各地的藩王。

這就是內參的作用,所謂“朝暮熟讀,以革前非,早回天意,庶幾可免”。

案情為什麼不能公開

對於有爭議的案件,權力機構只要保持在事實和邏輯的框架下,居高臨下也好,矯枉過正也罷,都是一個正常社會所能容忍的范疇,換句話說,面對如海嘯般的輿論撻伐,你把案情公開不就完了嗎?這不正是一種基於邏輯自洽的解決方案嗎?

可惜的是,在普遍雙重標准、邏輯不自洽的環境中,你尋求狹義的自洽和不雙標,恰恰是更深層次的不自洽和雙標,陷入了他們制造的邏輯陷阱和文明泥潭。

所以,朱令案不能公開案情,因為不公開,其實就是一種公開。

朱令案讓筆者想起了另外一個案子,一件虛擬的案子,那就是日本刑偵探案劇集《古畑任三郎》,也作《紳士刑警》中的第一個案子:《死者的遺言》。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已經有 2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2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游客 [朋.癸.西.統] 2023-12-28 22:31
    史盲。朱元璋那本書雖然是為了記錄朱氏皇族的惡行,但其實非常不真實不准確,裡面幾乎全是朱元璋捕風捉影聽說來的一些罪行,根本就沒有幾件真事。朱元璋就是找個由頭罵一下他的子侄而已,典型中國式父母。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30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