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約死群裡 很多人等待活下去的理由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日,“女心理咨詢師臥底約死群8年”的話題,引發社會關注。浙江紹興上虞區心理衛生協會會長王珍,臥底“約死群”8年,她和她的團隊已經成功挽救了10余名試圖輕生者,被稱為“心靈救援師”。


“我潛入了約死群,聊天內容震碎三觀,這裡面的陰暗面讓我感到害怕……”最近一段時間,“約死群”再度成為熱議焦點。多位曾潛入“約死群”的心理救助志願者公開發聲,講述“約死群”裡不為人知的痛苦和不可原諒的罪惡。

“網絡約死”,並不是新鮮事物。


早在2016年,就有媒體刊發了有關“相約自殺群”的長篇調查報道。據心理救助志願者講述,“約死群”裡多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迷茫無助,面臨著各種各樣自身無法跳脫的困境:有人欠下巨額網貸無法償還,有女孩子被騙拍了裸照遭威脅無路可走,有孩子因學習生活壓力尋求幫助卻被父母忽視,有人情感受挫無法自拔……一個個表面看似平靜、“正常”的年輕人,其實早就有了求死的念頭和“抱團赴死”的計劃。

其實,網絡“約死群”裡,很多人在等待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及時的心理幹預和疏導十分重要。當然,一些“約死群”的幕後推手,更值得警惕。


每個人都可以是“勸生者”。在社交平台,往往不乏這樣的留言:“連死都不怕,怎麼會沒有活下去的勇氣?”“心理承受能力強一點,別矯情!”“誰還沒點壓力,想開點不就行了?”旁觀者的語氣總是輕松的,不身在其中,或許始終無法體會赴死者的痛苦與絕望。考慮自殺的人其實內心也矛盾重重、猶豫不決,他們需要的只是幫助。如果在關鍵時刻看到了一絲來自黑夜裡的曙光,很可能就是不一樣的結果。


更應該引起重視的是,有些“約死群”已經明顯涉及到犯罪。比如在群裡兜售毒藥、慫恿別人自殺等,也有一些“約死群”處在灰色地帶,可能涉及到心理控制。現實案例中,組建“約死群”的群主,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例如,有群主在群內唆使或慫恿群友自殺,甚至提供自殺建議等,如實施了上述行為,那麼群主就具有了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應認為其涉嫌故意殺人。即使群主沒有上述行為,但其組建了“約死群”並對群內網友討論自殺、相約輕生的交談放任不管,客觀上給悲觀厭世者提供了輕生的便利,這種情況下,即便無法認定其構成刑事犯罪,也應當要求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治理網絡“約死群”,線上平台監管責無旁貸。虛擬的網絡空間裡,“約死群”是一個相對隱蔽的存在。很少有類似的群會把群名與自殺相關聯,有些群名看起來甚至是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也給監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平台在享受網絡紅利的同時,就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正如網友所質疑的:進入“約死群”是要由群主或管理員審核通過的,那麼是誰在“經營”這類群呢?是不是找出這些群主,就能阻止一些自殺事件的發生?

“約死群”裡的呼救,應該被更多人“聽到”!網絡相約自殺,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需要家庭、學校、單位以及全社會各界給予關注和共同預防,發現“約死群”要立即舉報,避免悲劇的發生。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3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