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人潤到泰國 最後的稻草是封城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22年5月3日,上海因封鎖期間,居民坐在一扇鎖著的大門後面。圖: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時代的一粒灰,只有落在你自己或者你家人頭上,才會成為一座山。””


進入5月,95後張明發現,過去一些敏感話題,開始慢慢在家庭內部脫敏。

比如台海問題。過去,父親張立達總是振臂一呼或雙指扣桌:“打!必須拿下!”現在,他的觀點是:同胞當然不能打同胞。

再比如面對疫情,父母曾是堅定的“清零派”。過去一年,張明最熟悉的一個場景是:在位於杭州上城區的家中,在那個他自稱“大得能打羽毛球”的客廳裡,母親向莉靠在沙發上刷抖音,父親張立達側臥在一旁的貴妃椅,通過手機看股市行情——65寸的液晶電視,滾動播放央視新聞頻道關於美國歐洲的抗疫新聞。“國外死那麼多人,就是躺平!”

一聊到“清零還是共存”,張明總和父母吵得不可開交。但如今,母親的態度是:“清零的次生災害,誰來負責?”父親則會說,“說國內防疫好的,看看上海的現狀吧。”

在張明看來,讓父母態度徹底出現“大轉彎”的,是封城期間舅公經歷的一次意外。4月23日,上海浦東新區政府下發通知,要求對區內的封控片區、樓棟實施硬隔離措施。所謂“硬隔離”,即用鋼條、金屬圍欄、圍擋焊死有陽性病例的單元樓。


因為同一棟樓頭天晚上發現兩例陽性,張明舅公所在的浦東某小區當即被硬隔離——即原則上不允許樓內居民外出,包括就醫。舅公有一子一女,女兒在加拿大當家庭主婦,兒子在蘇州上班,因為疫情管控進不去上海,為舅公請了一位日常看護。但因為上海嚴格的防控政策,看護進不去舅公家,從四月初浦東封城起,舅公的日常起居,全靠幾個好心鄰居照料。

24日晚,舅公“心臓突然堵得慌”,找了半天也沒找到治心臓的速效藥——那天正好斷藥了。他趕緊給鄰居撥電話,鄰居想辦法向同一棟的一戶人家借了幾粒速效救心丸,才讓舅公轉危為安。

向莉用“簡直胡搞”來形容這次意外。“之前看到有人發上海人在封城期間的悲慘遭遇,我還不信,直到老舅快被隔離政策搞死了,我才發現那些人間慘劇都是真的。”


舅舅出事後,向莉時刻關注上海的防疫政策,生怕哪天“一個拍腦袋的政策一出,又是折騰大一批普通老百姓”。張立達安慰妻子,“你急也沒用,咱們眼下能做的,只能是自求多福。”

張明說,自從舅公經歷意外,父母房間的燈“經常通宵亮著”。“我爸天天想著把銀行裡的錢一點一點取回家,我媽就一直刷手機看新聞。”張明也感覺到父母在觀念上的明顯轉變:花時間看今日頭條的時間少了,拉著兒子幫忙下載vpn,花時間看/聽所謂“敵台”的時間多了,比如紐約時報中文網;不再積極下樓做核酸,“做那玩意沒什麼用”;會特意叮囑張明“你在外網看到什麼新聞,記得截一下屏,我們也想看看”……

直到6月2日,也是上海解封的第二天,向莉和張立達第一次向張明打聽移民的事。

那天,程序員出身的張明剛回到家,一推門,就聽見父母問話:“最近有咨詢移民中介嗎?”“現在移出去是不是比以前更難了?”“如果你出去的話,可以帶上我們嗎?”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8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1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7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