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身份类”桌游风靡背后的时代症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在这里,还要提到的是“狼人杀”与以上几款游戏的另一个不同之处,也即掌握着绝对权力与绝对信息的主持人的出现。虽然主持人通常意义上不被认为是玩家,但是毫无疑问,他是游戏的一部分,他代表着游戏系统机制的一部分。因为这种绝对的掌控权,一般被称之为“上帝”。那么在现实中,人们的逻辑实则与“狼人杀”游戏是并无区别的,借以舆论的狂欢,呼唤行驶处决权力的“上帝”,正是上述所提到的某种“机构”。但问题是,在游戏中所有人都知道“上帝”不属于任何一方,可在现实中,却总有人觉得“上帝”是属于自己这一方的。


  当然,这一切并不重要。人们因“话语”而选择“站队”。虽然有着“中心”被重新提到了台面之上,但所有玩家都心知肚明——谁都有可能是虚假的。在“狼人杀”游戏中,通常而言,会根据两名自认为“预言家”的玩家为基础,衍生出两套逻辑——但实际上,这种被玩家称之为“正、反逻辑”的情景,在不出现编造的漏洞上的情况时,基本都是怎样都说得通的。于是归根结底,所谓的逻辑并不重要,关键的所在仅仅是谁构建的“话语”更强有力,而玩家们选择相信哪一方,进而选择自己的立场——但直到游戏结束之前,无人可以得知真相。这与当下在互联网语境中经常出现的两极分化的论证别无二致,所有议题最后都会变成极端的争论,但人们真的在意结果与真理么?并不,所在意的仅仅是这争论本身与攻击他者的快乐而已。

  那么,“剧本杀”呢?人们似乎已经不满足于一套机械的游戏机制所提供的一种简易的叙事了,人们也放弃了生成叙事的选择。人们只想在每一局游戏中有着一次新的体验。在这场尔虞我诈的戏剧中,似乎满足了明恩溥在《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所谓的“戏剧本能”,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把自己当做戏剧中的一个角色……中国人是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 [10]譬如“面子”一词在西方社会实际难以让人理解,但是在中国的社交场合中却是一个核心的概念——进而导致的所谓“下不了台”等描述,实际上都是来源于戏剧的。而在当下的时代,人们的确有着多副面孔,于工作、于生活、于网络,乃至于不同的网络社区,可能以截然不同的面目示人。但就算如此,人们还是乐于“剧本杀”中的扮演——毕竟人们已经习惯了演戏,但生活中的“戏”是被迫出演,而“剧本杀”中的角色却可以让人们放开自我。


  在此时,还有谁管什么是中心?似乎还有一个需要追寻的“真相”?这或许对于一部分玩家是重要的,但是对于更多的玩家而言——只想尽情扮演。我曾经问过多个剧本杀店的老板,什么类型的本最受欢迎,他们给我的答案是完全一致的:正是代表着“扮演”这一属性极大增强的“情感本”。更多人借助“剧本杀”,仅仅是想宣泄平时碍于生活中被迫的“扮演”而压抑的情绪而已——但讽刺地是,人们依旧只能借助更为虚假的“扮演”来完成这一宣泄。


  以此来看,“身份”类桌游之间的迭代,实际上正迎合的“去中心化”的完成,而更深层次的,是宏大叙事的碎裂。不妨以与中国文化相近的日本作为对照,日本的社会学家大泽真幸以1995年的“奥姆真理教毒气袭击事件”为节点,日本社会迎来“虚构时代”的终结,而其正是由于以弥漫着对“他者”的焦虑与敌意的氛围所导致的。美国学者Paolo Xavier借用此理论,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游戏《黑暗之魂》(Dark Souls,2011)加以分析,认为黑暗之魂正是体现了这种布满着对他者的焦虑与敌意的氛围,以及无处不透着恶意的环境,吻合着人们的心境,故而得以产生与流行。 [11]

  


  《黑暗之魂》

  回到国内,“身份类”桌游所构建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充满着焦虑、怀疑与恶意,甚至这种恶意的例子我们于现实中也可以找到对应。我们,似乎也处于所谓“虚构时代”的终结,诸如“躺平”等口号的响起,与日本所谓“草食”一代如此相像。如果说日本的宏大叙事碎裂之后,人们彻底放弃了宏大叙事,诸如“黑暗之魂”系列中体现的难以琢磨的断裂的叙事,而沉迷于东浩纪所谓的“数据库”符号之中,我们似乎更乐意建立起一个虚假的叙事——诸如从“狼人杀”到“剧本杀”。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叙事”是虚假的,所有人都知道其他人在演戏,所有人也知道自己正在演戏,但是,依旧乐此不疲。甚至说,这个虚假的叙事已然成为了真实本身,譬如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每逢争论,人们乐于先质询他人的“身份”与“立场”。“正确”的身份与立场,将带来“正确”的“话语”,而在被人们所认定的这套叙事之外的东西,毋论是否真实,皆为“不怀好意”。但是人们真的相信这套明面上的叙事么?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73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5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