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日常保健: 一線醫生:未來得癌可能成為常態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滾蛋吧,腫瘤君》劇照

與疫情相伴的這兩年,我們愈發認識到身體健康、心態平和的重要。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我們聯系到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王興醫生,聊了聊關於癌症治療。


在他看來,面對疾病,最重要的是學會與家人共同面對。

無論處於何種困境,我們都該盡量平和地,讓自己活好一點。

以下是他的自述整理。



我是王興,1988年出生,目前是一名胸外科主治醫師。

大概是七八年前,我開始在網絡平台上,給人做一些咨詢服務。那是一個提供專家意見的平台,有的人聊如何寫公眾號,有的人聊怎麼化妝,而我當時寫的話題叫:

家裡有癌症病人怎麼辦?

設問之後,不少人前來咨詢:什麼時候應當做胸部低劑量CT?經常胃痛,家裡人有胃癌病史,要不要做胃鏡?抽血發現腫瘤標記物增高怎麼辦……

在學校,我學習的是醫學知識,在醫院,我想的是救治方法,而當我一對一深入回答這些提問後,我才意識到,那些真實的困境,大都被隔在了醫院院牆之外,無人知曉。

從那時候開始,我決定寫一本書,以一個醫生朋友的視角,給予一個家庭綜合性的專業建議和幫助。



我生活那麼健康,為什麼還會得癌? 「為什麼是我?」這是我聽得最多的一個問題。 其實,癌細胞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只不過它是一種變異細胞,擁有無窮的分裂能力,卻喪失了分化能力。既不能長成眼睛、皮膚,也不能長成骨骼,它只能一分二、二分四,長成一團瘤子。

吸煙、喝酒都有可能加速細胞損傷的進程,但癌症的罪魁禍首還是時間。經過幾億次的復制,基因難免會出錯。注重養生,只是沒有加速這個過程。 正常人的癌症發病率,大概是每年3/1000,這個數字會隨著年齡增加,在50—70歲之間達到發病率的高峰。所以癌症它就是一個概率事件,是bad luck(壞運氣)。





《小偉》劇照,電影講述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因父親被查出末期肝癌而改變的故事

癌症會有預警嗎? 大部分癌症在早期是沒有任何症狀的。 有些家屬會哭著說,老爸平時什麼毛病都沒有,連咳嗽都很少有,怎麼就是食管癌晚期呢? 食管是可以舒張的管道器官,一般而言,就算堵了30%—50%,食物還能通過,不會有什麼症狀;等到腫瘤長了一圈,造成梗阻的時候,已經晚了。 又或者是,病人在家咳血了才來醫院,一檢查,肺癌晚期。 因此,如果有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者大便的顏色變黑、帶血,偶爾有腹瀉、便秘交替的情況出現,或者是長期的發熱,都需要引起注意。 另外,任何症狀的頻率和強度增加,比如咳嗽、腰痛、乏力等症狀越來越嚴重的時候,都建議到醫院體檢一下。



基因檢測有沒有必要? 癌症是環境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如果你是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病人,有一些特殊的癌症,比如乳腺癌、淋巴瘤、肺癌等,靶向治療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只有癌細胞上面存在相應的基因突變的靶點,靶向治療才能起效,所以基因檢測對這些病人十分有必要。 目前身體無恙的人,也可以用基因檢測,來評估患癌的風險。如果風險不超過正常的2—3倍,大可不必在意。但如果超過,就需要增加體檢的頻率和深度。 假如檢測提示,你患結腸癌的風險比正常人高5倍的話,那你需要從45歲開始,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如果你的家人是45歲患結腸癌的話,你就需要從35歲開始進行腸鏡檢查。



我媽媽不吸煙,為什麼也得肺癌? 這些年來,我們發現女性肺癌患者越來越多,她們也不吸煙,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壽命延長,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是二手煙,不抽煙的女性的肺,對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更加敏感。而且它們會附著在沙發、衣物上面,對人體造成持續的損害。 第三是廚房油煙。大量數據表明,這也許才是女性患肺癌的重要原因。廚房油煙中含有食物油炸之後的產物,這其中就含有致癌物質。



而且很多女性在烹飪時,常常不打開油煙機,因為她們要獨自照顧孩子,而油煙機巨大的聲響會讓她們無法聽到孩子的動靜。 不幸之中的萬幸是,雖然女性患肺癌越來越多了,但大多數人得的是腺癌,且多是早期,在切除之後不會復發或者轉移。



專科醫院or綜合醫院? 簡單來說,綜合醫院的科室相對全面,所有疾病都能覆蓋。專科醫院則專科更加全面,資源高度集中,例如在腫瘤醫院裡,腫瘤外科、內科、放療科和中醫科都在一起。 但人是一個整體,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身體狀況總體良好的癌症病人,兩類醫院都可以選。 如果身體情況特殊,患過風濕免疫疾病、腎病,甚至是懷孕當中的癌症病人,應該選擇綜合醫院。裡面有心血管科、內科、風濕免疫科、呼吸科、婦產科作為後盾保駕護航。 而如果是腫瘤問題很復雜,侵犯較廣,或者需要一系列綜合治療的病人,比如化療、放療、靶向等,專科醫院是首選。



門診大廳裡永遠是人頭攢動

當地問診or大城市問診? 對很多人來說,如果不到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看一下,總會覺得遺憾。

其實,在腫瘤這個領域,檢查報告大多數時候就能說明問題。病人家屬可以帶著病人的全套資料,包括各種報告、CT片、病理切片等到大城市咨詢,而無需帶著病人奔波。 特別是近兩年受疫情的影響,很多人都留在當地治療,讓一些地方醫院的治療水平快速地提升,所以未必看病一定要奔北上廣。 另外,我們可以選擇更好的銜接方式,可能有些手術必須在北上廣做,但術後的輔助化療或者放療可以在老家完成。 盡量減少病人看病時的奔波,免得身心疲乏,出別的問題。



新藥or舊藥? 比起舊藥,新藥的性價比相對低。因為越新的藥,用的人越少,分攤的單價越高,效果卻不一定隨著價格的升高而升高,副作用卻可能更明顯。



例如免疫治療這種比較新的療法,就有可能導致5%—10%的病人,出現嚴重的免疫性心肌損傷,甚至出現生命危險。高齡病人,特別是既往有過心肺腦疾病的病人,不一定適合用新藥。 你可以關心以下幾個問題: 1.需要用多久?因為有些治療方案不是最終的方案,幾個療程後需要結合其他療法,不要等錢花完了,才發現還有第二階段的治療,需要更多錢; 2.治療效果最好有多好?有的方案只能維持1—2年; 3.平均治療效果是什麼?個體奇跡時有發生,但切勿抱有僥幸心理; 4.請醫生推薦一些備選方案,這樣在和病人溝通的時候,只需要做選擇題,而不是判斷題。



開胸手術中(王興供圖)

國內就醫or海外醫療?


海外醫療的確是很多人的選擇。但國內外差別到底大不大?

我已經連續5年參加了世界肺癌大會,可以明確地說,截止到2020年,來自中國的研究占據了全球的1/3,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聲音。 從世界角度來說,中國醫生是非常擅長做手術的。比如我在的醫院,胸外科的年手術量就有1萬多台,這個基數是非常大的。如果需要做手術,沒有必要去海外就診。 去美國治療的最重要原因,是有一些新藥剛剛研發出來,國內還沒有上市,但是通常來說,這些新藥的效果如何還是個未知數。所以在赴海外就診之前,需要咨詢病人的意見,避免「客死他鄉」的遺憾。

海外醫療最有價值的一點,在於獲得「第二診療意見」,在拿到第一次的診斷結果之後,如果存疑,可以咨詢一些海外就診的中介機構和平台。如果意見和原來一致,則無需出國,如果不一致,再考慮出國。



別沖動,理性選擇治療方案 「我就這麼一個爸/媽,必須治。」這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 事實上,癌症治療的陣線往往會拉得很長,有些病人要先化療2個月,然後手術,接著放療2個月,絕不是籌一筆錢,就能夠解決問題的。 有次有個肺癌晚期病人,可以用靶向藥。當我告訴他的兒子,第一代靶向藥雖然能報銷也不貴,但第三代靶向藥效果稍微好一點時,小伙子很激動,但聽到費用大概一個月要三萬多,他就沉默了。





父親生病以後,他已經在三班倒拼命掙錢了,但一個月也就七八千塊,和三萬還是差得太遠。 所以,得癌了就要賣房治病嗎?倒不如客觀看待自己的家庭狀況,作出理性決定。 而且從醫生的角度來看,很多時候治療的邊際效用是驟減的,多花很多錢和時間,付出很高的代價,也只能提高5%的有效率。我給大家提供一個公式: 用藥程度=藥物效果-並發症-價格-家庭負債 如果這個藥100%有效,就是100分;並發症的發生率是10%,就是10分;價格是每年20萬,要用2年,那就是40分;家庭負債是80萬,就是80分;用藥程度=100-10-40-80=-30分。低於0分,意味著從家庭的長期發展考慮,眼下也許不適合投資這麼大一筆錢。 只要是高於0分,就是說明方案可取,可以用這個藥。



體檢肯花錢,生病少花錢?

有人說,發達國家的人一生能夠多次患癌,而我國的國民通常只能得1次。 因為這些國家的體檢普查率和意識都非常高,很多病人在患第1次癌的時候能夠治愈,才讓他們獲得「患第2次癌」的機會。 目前,中國早期癌症病人的比例不超過15%,絕大多數病人一檢查就是晚期。所以,我建議45歲以上的人進行相對全面的體檢,這裡提供一個項目參考: 男性:

血常規、便潛血,甲狀腺B超、胸部CT(1—2年)、幽門螺旋杆菌吹氣實驗(1—2年)、腹部B超、血清SPA,40歲以後每3—5年查胃鏡、每5—10年查腸鏡。 女性:

除以上男性體檢的全部項目以外,再增加乳腺B超/鉬鈀,婦科B超、HPV檢查和宮頸刷片(每3—5年)。 HPV檢查和宮頸刷片不需要每年都做,因為宮頸正常的上皮細胞,轉變為宮頸癌的癌前病變需要3—5年,再發展成宮頸癌還需要2—5年,加起來約5—10年,因此每3年做一次就夠了。




《我不是藥神》劇照

適當配置保險,為健康投資? 現在大家的保險意識提高了。但是我們究竟該花多少錢投在保險上? 目前,85%的中國癌症病人,一旦發現疾病,通常都是3期4期,治療費用平均是20—50萬。 重疾險,最大的價值就是提供了一筆靈活的重疾補償。 假設你患了癌症,起碼在2年康復期內,參加不了過於繁重的工作,也沒法正常還貸,所以,配置一個50—80萬額度的重疾險,相當於給你把看病和生活的費用都保障了。 而醫療險則是解決,自費花多少就報銷多少的問題。 假設一個30歲的年輕人,每年花300元保費,可以撬動100萬的杠杆,如果不幸得了白血病,要做骨髓移植,無論是花60萬還是70萬,醫療險都可以幫他/她全額報銷,再用重疾險來補償生活,就不會手忙腳亂。 不管怎樣,量力而行,不推薦腦子一熱買非常高額的保險,要給自己留點余地。





癌症病人的飲食禁忌? 術後營養,可以分階段處理。術後1—4天,主要靠醫生來處理營養恢復的問題。術後4—7天,人的消化功能逐漸恢復,開始遵照醫囑進行簡單的飲食,攝入營養。術後7天以後,如果手術的恢復一切順利的話,就可以開始逐步恢復正常飲食了。 如果病人做的是消化道手術,比如胃部手術、食管手術、腸道手術的話,需要遵循:飲水—清流食—流食—半流食—逐步正常飲食的步驟。 如果是肺部、甲狀腺、骨科、前列腺等不經過消化道的手術,直接從流食開始恢復即可。



《我不是藥神》劇照

「需要大補」和「不能吃發物」?

所謂的「術後傷了元氣,需要大補」和「發物千萬不能吃」,其實都不可取。 「元氣」是指術後虛弱,我們需要更多的營養,來幫助傷口的恢復。通過日常的天然食物,就能獲得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糖類)、微生物和礦物質、水、纖維素等。 與其讓病人吃各種補品、神藥,不如提高他的胃口。食物帶給我們的享受和感官刺激,是補品不能替代的。 目前,科學家已發現許多致癌物,世界衛生組織把它們劃分為I類致癌物(如檳榔,發霉花生)和II類致癌物(證據不明確,如燒烤食物)等,這些食物我們可以盡量避免。 至於老人們口的「發物」,多指羊肉、胡椒、海鮮類的食物,大都是營養豐富的食品,沒有致癌的神奇功效。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病房走廊裡,紅色的小對聯表達了對病人的美好祝福。

如何度過康復期? 有些盡心盡力照顧病人的家屬會想,自己付出了那麼多,他/她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其中一個原因正是你做得太多了,沒有給病人留下提供價值的機會。 以我自己為例:2014年的時候,就在我婚禮的前三四個月,丈母娘查出了胃癌。 一開始,我們把她當作一個癌症病人來照顧,在她手術治療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她始終眉頭緊鎖。她真正快樂起來,是我們拜托她幫忙帶孩子以後,盡管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但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精神和心態都好了很多。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位律師。當時他40歲不到,得了肺癌,做了手術。 他自己想回去工作,選不像以前那樣晝夜顛倒的崗位。但只要在職場,就必定會有壓力,他的家人希望,他先在家休息一兩年,再找個體制內安穩的工作。 他覺得如果真選擇第二條路,就意味著向人生低頭,如果癌症最終沒能打垮他,他可能會後悔當初的決定。





作為一個朋友,我很堅定地告訴他,你應該繼續原來的工作。 從醫生的視角來看,得不得肺癌和工作關系不大。壓力、焦慮、熬夜與致癌之間關系有多密切,從證據級別上,至少遠遠小於吸煙和飲酒。壓力不應當是你一票否決工作的理由。 我會鼓勵癌症病人,在康復期盡可能地恢復工作,因為在這個時期,他們容易持續陷入一種恐懼中,一有風吹草動,第一反應就是「我是不是復發了」,每一次復查都需要下很大的決心。但如果恢復了日常生活,每天他都能充實度過,他就有力量去對抗恐懼。 如果疾病能夠在一段時間內良好治愈的,如甲狀腺癌、淋巴瘤以及早期胃癌、肺癌等,建議盡量讓單位為你保留崗位,比如和直屬領導溝通能否在家辦公。



《滾蛋吧,腫瘤君》劇照

什麼時候選擇放棄?

我曾經和一位「人生贏家」聊過一次,大叔50歲出頭,晚期結腸癌,陪伴他的妻子才20多歲。他說,最難過的事情不是這輩子掙了錢沒花完,也不是娶了年輕太太遭人指指點點,他說最無奈的事情,是不知道自己的終點在哪裡。 就好像我坐在一艘小船上,有人告訴我前方有個瀑布,且已經不可能上岸了,但我不知道這個瀑布到底有多遠。

如果還有10秒鍾,我抬頭看看天空,然後躺到閉上眼睛就好了;

如果還有10個小時,我可以先吃塊面包,別餓著,再想想自己心愛的姑娘。

到底什麼時候選擇放棄,真的太難了!

癌症病人,特別是晚期癌症病人,他們不接受自己的死亡,抑郁、憤怒、焦慮、恐懼,全都是人類最正常的反應。 我們要了解病人的意願是什麼。比如他們並不認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是最好的生活,他認為最好的生活是自己能上廁所。



作為家屬,我們可以分階段逐漸接受死亡這件事。 首先就是放棄治愈的希望,接受幾年內死亡的現實;第二步是放棄有創的對症治療,接受1年內死亡的現實。等到了彌留之際,這個過程越短越好。 有一位病人曾這樣告別積極治療,他對自己的子女說:「我不想去嘗試下一個方案了,我們用這個錢去旅行吧。」4位老人、小兩口加2個孩子,一家人去日本玩了10天,在海灘上留下了動人的合影。 就像阿圖醫生寫的:接受個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醫學的局限性和可能性,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頓悟,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長,才能夠活得更長。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已經有 7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7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2 游客 [辛.香.經.說] 2022-01-22 23:23
    “接受個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醫學的局限性和可能性。”其實在患了不治之症之後,治不治療都不會改變能活多久。與其被醫生動刀、吃藥、化療與檢查,最後困在醫院裡,還不如臨走前好好放松一下。該走的時候一走了之是善終。搞到家破人亡是造孽。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6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