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老安 一个意大利人在中国的四十年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是一座常人难以忍受的老房子。连接两层楼的木制台阶咿呀作响,眼下鞋底踏过的地方被磨得惨白,与墙角发黑的那端形成强烈对比;左右粘贴的童画饱经沧桑,画纸边缘裂开的口子深浅不一;天花板凋零着蜘蛛网,过道的书架上横七扭八地堆放了画册、影集,无须伸手试探就能看见填满缝隙的灰迹;卫生间的门早已需要更换开合器,马桶的水箱盖也不见了。


  透过窗户能看见一节银杏树,虽然此时冬季光秃,但毕竟是亲手栽种,在主人家心中,它依然称得上“伟大”。除了手舞足蹈的树杈,四周谈不上有别的景观可言,说是小区,但连个大门也没有。九几年意大利人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现在大家都叫他老安)作为第一批住户搬过来的时候,出租车司机开到东南四五环之间都傻了,不禁嘟囔,这什么地方?

  近三十年过去了,这里的交通依然不便,开车20分钟才能到最近的地铁站。老安倒是毫不介意,虽已不在这儿居住,每天仍悠悠地过来办公。他初至北京时结交的那群文艺青年中的许多人,如今早已扬名立万,笔下诞生的作品甚至相继创造过亿的拍卖纪录。相形之下,时代的车轮显然轻轻绕过了他,生出白发的小老头偷着乐,“最烦有人惦记我。”


  谁都还没出名的那段时间,大家过得拮据却幸福。来自文艺复兴发源地的异乡客迅速打进中国的艺术圈,他不带功利心地与曾梵志、方力钧、刘炜等人交往,感染着他们身上尚未被市场发现的巨大能量。错过了1920年代的巴黎没关系,想不到在中国碰上了同样的艺术天堂。

  

  ▲青年老安


  作为一群人中唯一上过班、有车有固定收入的人,老安义不容辞地负责请这些囊中羞涩的青年艺术家吃饭、当他们的司机,如今看来所谓的收藏,当年也不过是出于“帮哥们儿”的心情用几百美金的均价买了些作品。其中一幅之前被保姆清理出来差点扔了,卖掉之后老安给岳父在沈阳买了套房。

  想起当年的穷艺术家,他回过神来,“现在怎么我开Polo他开法拉利”,说完被自己的“不思进取”逗得哈哈大笑。“我觉得我从一岁到现在都没多大变化,”他坐在铺了好几张床单的沙发上,高挺的鼻梁和深邃的酒窝阻挡了许多阳光,半片阴影中,他低头瞄了眼身上样式简单的天蓝色羊毛衫,用陷入回忆的口吻说,“我穿的衣服,我住的地儿,这种风格一直没变。小时候我的房间也是一样乱,当然自己有孩子后有段时间稍微把家弄一下,但那也是为他们,不是为我。这方面我不太注意,我的功夫花在别的地方。”


  他也有一台“好一点”的斯巴鲁,但“不是那种给人看的”,车里的大天窗不是为了炫耀,仅仅是看中它可供人和三脚架同时站立,方便拍摄。

  1980年代末老安是北京第一汽车租赁公司的第一个外籍客户,那时国内私家车很少,汽车代表一种身份,在社会上颇受重视。在他的印象中,新世纪来了,摄像头越来越多,并设立了驾照扣分制。他在文章里置气,“八九十年代的车主大爷如今变成了孙子,太扫兴,太没劲,不想开车了。”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4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