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竟說我不懂中國 好吧但你不懂自由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有個日本導演竹內亮,沒多久前到武漢拍了個紀錄片,訪談武漢人,談瘟疫。中國是這樣的,你戴什麼眼鏡看,你就看到什麼。從竹內亮的角度看,武漢充滿人情,城市受盡委屈。而對我們外地人來說,這樣的紀錄片,把全球瘟疫的中心,給我們不可能親自造訪的人,一個認識的角度。但,就算看了一百遍,你能說,你懂中國嗎?

  或者說,如果你住武漢,身歷幾個月的地獄之旅,而得以重回人間,你講的話,就代表中國,你就懂中國嗎?如果這樣都不算懂中國,誰才有資格說懂中國中國這個大象,誰來摸,都只能摸個毛皮,看不清全貌。然而因為這樣,我們就不能談中國事?


  放屁。

  英文有句話說,The plural of anecdote is not data“小故事的復數,不是數據”,你給我個鏡頭,給我些時間,我保證可以剪出一個和竹內導演不同的版本,一個台灣人人叫好,而武漢人人恨之入骨的武漢故事。不少親共的台灣年輕人,來我這地方大放厥詞的一些傢诲P閎綣邪旆ń剿悄諦模慊岱⑾鄭羌且渲械墓竦懲ㄊ貝吞ㄍ逯髁髂昵崛瞬惶謊K塹墓適呂錚壞星橛幸澹巳酥業嘲緇嵐捕ǘ比伲腋缸娓齦鏨硎老院眨“齏笫隆K嵌ㄍ迓穡坎歡6嵌泄穡靠峙亂膊歡摹8蓋咨矸葜ど系淖婕蛭遣輝俟槿ィ淶靡T抖籃謾K塹鬧泄緹筒輝謖饈郎狹恕

  但就算中國人也不懂現在的中國

  而且就算看數據,而不要講小故事,也一樣無法一窺中國全貌。不但中國的數字不可信賴,中國數字還一日數變,經常發生結構性的改變。鄧小平時代的中國,和江澤民時代一樣嗎?和習近平時代一樣嗎?不一樣。所以我們該“盡信書,而不如無書”嗎?中國的故事不能聽,中國的數據不能用,誰能懂中國?不應該是這樣的。


  前面的那句英文,據說原意是相反的,The plural of anecdote is data,“小故事的集合,就是數據”。這話其實是有道理的,當你不偏食地取用中國材料,用開放的角度看各種中國的資料、數據,慢慢地你就會發現類似的模式,一再出現,你可能就接近真理了。所以在中國的小粉紅不懂中國,留在台灣的孤臣孽子,也當然不懂中國,因為他們是有偏見的。

  “哼,你們這些逢中必反、猛抱美國大腿的台獨,才是有偏見的人。”也許,但我們作學問的人,有盡量看些別人不想看的東西就是。


  但這不是懂不懂中國的重點。

  我們經濟學的研究,尤其是做實證的,有時候看起來,好像只是拿著資料說故事,或者是“撈魚”,拿著迴歸分析工具,到處試數據。但這些實證的背後,其實都有模型在趨動。也就是說,因果關系已經在理論上建立,數據只是證實這樣的關系。雖說“相關性不等同於因果關系”,但如果變數控制得當,有理論當基礎的迴歸,其實得到的是因果關系的結果。經濟學大部份的理論基礎,都來自於系統的均衡,而最重要的均衡條件,就是“供需平衡”。

  所以為什麼好的經濟學家看中國,知道要看什麼數據,因為在他們的腦子裡,數據配合著模型變動。車子突然賣多了,背後是人口增長的需求增加,還是生產力提升的供給增加,不同的趨動力,會有不同的結果。而不同的趨動力,背後又有不同的均衡條件,環環相扣。

  持有這種均衡的看法,一旦配上大量的“小故事”,經濟學家就可以慢慢了解系統均衡的變化。這動態變化,也許觸覺敏銳的當事人,可以感受一二,但絕大多數的人,是當局者迷,因為習以為常,“中國人就是這樣,有什麼大驚小怪”。更有時候,這動態變化,是統治者,刻意掩飾,就更不容易讓平常人,尤其是當局論述,是可以不用驚動他們生活,讓他們可以繼續生存下去的想像,就更不會讓他們察覺世局的變化。你說他們懂中國?懂個屁。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1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3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