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心理罪之教化場》:復仇的憐憫與可悲!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任何一種行為都會伴隨著一些出乎意料的後果,就像南美洲的一只蝴蝶可能會在北美洲引起一場風暴。所謂的“惡有惡報”有時也不過是一種冠冕堂皇的借口,當我們反觀惡人之所以為惡時,有時也不免令人唏噓與反思。善和惡在世界上就像正和反一樣無法分離,惡的根源就在那裡,心懷不軌的人也就隨之產生。雷米的《心理罪之教化場》中的那幾個殺人犯所謂的心理治療也不過是惡的延續,但他們的所作所為也不過是在更大的惡的誘惑下實施的。他們是惡的承受者,也是惡的制造者,同時也是惡的繼承者。

  《教化場》主要講述了一位心理學家為了證明著名心理學家斯諾金的理論,選擇一些小孩作為試驗品,等這些孩子長大後卻把實驗者報復性殺掉的一系列懸疑事件。書裡每個人都志在通過某些手段從心理上救贖自己,到最後卻發現根本沒有所謂的救贖。教化場的人自以為完成了自我救贖,完成後心裡空落落的感覺以及最後得知到他們都是被Z先生利用了的結果讓人唏噓不已;而周老師開辦天使堂來完成對自己開創教化場計劃的救贖最後卻發現教化場計劃一直在進行,以跳樓自殺而不知殺錯人和天使堂的拆遷為結束;方木的救贖貫穿整系列,這一部更多體現的是一個廖雅凡,結局卻也沒有將她的心扉打開反而成為了方木又一心結。


  


  雖然每一個事件很普通,但能把這些毫無關聯的案件緊密的聯系起來,讓讀者在結束時恍然大悟,可見作者深厚的經歷和文學素養。這部小說從細的來看,是有兩條線的,兩者相互交錯,共同構成了一個悲劇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沒必要分兩條線寫,但之所以產生原因的敘述往往太過平淡,一般人很難帶入,主線如果讓人覺得太過玄乎,那就用支線來調動讀者的情緒。主線是逆推回去,支線則是順著過來,前者先講殺人再講述其原因,後者先講述原因再講殺人,到最後百川歸海,所有的故事都那麼不可思議,等到結局時一看,卻又覺得是那麼自然,其手法可謂精彩。


  

  結局是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連環殺人案的幕後操縱者——“道德淪喪,並犯下滔天罪行的利欲熏心的科學工作者”Z先生並沒有被繩之以法捉拿歸案,受到應有的審判,而是在“違背倫理道德進行科學實驗以圖名垂青史”的楊主任的策劃下,被象征著“曾經迷失而又回歸的心理學家的良知”的周老先生悲憤地錯殺,而後,仍不明就裡的周老先生也立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樣的安排無疑是耐人尋味的。Z先生的死似乎揭示了這樣一個無奈的現實:法律有時並不能審判和制裁一切罪惡;而在法律難以發揮作用的時候,代表著“良知”的悲劇性英雄再次出現,消弭了罪惡的同時也走上了死亡之路——無論是自我審判還是法律裁決。而楊主任在即將達到自己夢想中的名利場頂端、學術巔峰之時,死於長期被忽視、被簡單粗暴對待的不滿14周歲的兒子手裡。這是多麼諷刺又現實的一幕——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一個極富爭議的人類行為心理實驗的實施者,卻對自己的兒子的心理狀態和日常行為一無所知。一切看起來那麼可笑,卻又那麼合理,不容置疑。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4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