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由奴才的奴性 想到陈寅恪的骨气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奴才”是指侍奉主人的仆人。“奴才”一词在春秋就已经出现了,是对下人的一种称谓!

  明朝太监称为“厂臣”、“内臣”,大臣自称为“臣”,当时无“奴才”称谓。


  清朝皇宫内的太监、侍女自称“奴才”。到雍正时期,此风蔓延,一些满人官宦人家的家仆、下人,也开始自称“奴才”。一是自我贬低,讨好主人;二是向汉人炫耀,自觉满人比汉人高贵。

  清朝满人王公大臣在面对皇帝皇帝妃嫔的时候,统统自称“奴才”,以显示自己对皇帝及妃嫔的忠诚。

  至此,“奴才”便成了满人王公大臣及下人们邀宠的专用名词。

  汉人大臣不称“奴才”,而称“臣”。

  一些反应满清时期的影视剧中,可以看到汉官开口闭口也自称“奴才”,可见编剧、导演对历史知识的匮乏。

  现在“奴才”一词,一般用于讽刺那些唯命是从、拍马奉承、没有反抗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人。

  由于在全社会提倡“服从”精神,“听话”被视为品行端正,故“奴才”数量的快速增长,是绝对不容置疑的事实。

  母庸置疑,“奴才”们可能活的很滋润。

  但“奴才”会被人鄙视。

  思想自由,精神独立,是人类最可贵的美德。

  陈寅恪先生题写在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上的十个大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永远铭刻在有风骨的知识分子心中。


  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义宁人。

  其祖父陈宝箴(1831年——1900)为晚清名臣,维新派政治家。先后任浙江及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抚,深得两湖总督曾国藩赏识。一八九五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湘学报》,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是封疆大吏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百日维新失败后,陈宝箴被罢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去世。

  陈寅恪幼小随其父、着名诗人陈三立,就读于南京家学思益小学堂,除继续学习四书五经外,同时接受英文、数学、地理、音乐、绘画等西学教育。因此,陈寅恪既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有开阔的视野。

  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二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国,就读上海复旦公学。宣统二年(1910),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民国七年(1918)冬,得江西官费资助,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民国十年(1921),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学习中亚古文字和蒙古语。

  他勤奋好学,具备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研究西方文化,故其学识、见解,为国内外学人推重。

  民国十四年(1925),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民国十五年(1926)六月,三十六岁的陈寅恪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已经有 1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共有 1 人参与评论    (其它新闻评论)
    评论1 游客 [夫.玉.家.作] 2019-01-19 08:52
    想必这就是一个左派乌托邦的下垱 如果是那位清醒的杨教授就可以晚年回国娶嫩妻
    上一页1下一页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88 秒 and 8 DB Queries in 0.002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