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香港: “新香港人”20年:梦想与奋斗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毫无疑问,香港是一座移民城市。


  “在香港这个岛上生活的人,长期以来很少人觉得自己是天生的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移民,只不过在不同时段移民而来。”龙应台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因为是移民聚集地,这使得很多外来者“一不小心”就留了下来,很容易觉得“这是我的香港”。

  


  历史上,内地居民曾多次大规模移民香港,香港回归后,越来越多的内地青年人来到香港求学和发展。数据显示,自香港回归后,从内地移居香港的总人数粗略计算约有100万,约占了香港近730万总人口的13.6%,这当中的一部分,即所谓“港漂”。

  在香港,这些移民被称为“新香港人”,“新香港人”正成为补充香港人口与人才的重要来源。怀着对这个现代、浪漫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憧憬与向往,人们来到香港学习、工作、生活。他们大部分人在这里拼搏着,精神昂扬。

  当然,这里也并非全然是奶与蜜之地,固化的产业结构、高不可攀的房价、狭窄的居住环境、快节奏与高压力的工作方式,诸如此类的美丽香港的另一面,使部分“新香港人”最后又退回内地,其中亦不乏主动离开者。

  即便如此,甚至一直以来围绕香港发展是否需要“新香港人”这一话题存在争议,但是,仍不断有内陆人涌入这个“东方明珠”,希望在这里落地生根,最终融入香港社会。

  出公屋记

  2017年8月1日下午,许骥回了一趟曾经居住多年的大窝口邨公屋。


  “公屋”即“公共屋邨”,是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香港房屋协会兴建的公共房屋,以低廉的价格租给低收入阶层居住。大窝口邨公屋是修建较早的一批,1970年代就建起完成。

  申请公屋需要一些条件,许骥当然不具备,这个公屋是他母亲经商失败之后申请下来的,许骥来港后,从2011年开始,他与母亲以及同母异父的妹妹一起挤在这个只有16平方米的房间里,直到2016年上半年他搬走。搬离后的这一年多时间,他很少回到这里。

  出生于1985年的许骥是浙江丽水人。他的父母早年离婚,母亲改嫁到香港,并且拿到了香港身份。在母亲移民香港时,有一个带孩子到港的名额,由于许骥归父亲抚养,就一直没有动用这个名额。直到2004年,许骥17岁,“是最后的机会了,年满18岁就不能再投靠母亲”,经家人协商,“最后决定我来香港”,他改由母亲抚养。


  就这样,许骥成了一个“新香港人”。许骥来港的方式是持所谓“单程证”。

  据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休教授周永新介绍,1980年,经中、英两国政府谈判决定,每天可有75个内地居民经批准到香港定居,由内地相关部门开具《前往港澳通行证》,这些人都是香港居民在内地的配偶、子女等亲属,到了1995年,这一数字每天增加到150人。

  过去20余年,从内地来港定居的居民,大部分都是通过此种方式。 有数字显示,截至2014年底,回归后来自内地的约100万香港移民中,其中约83万是持单程证赴港人士。

  另据香港入境处公布的数字,九成以上持单程证的移民,都是基于家庭团聚的理由申请到港。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93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2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