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北影性侵事件 集体为何冷眼旁观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我们知道,冷眼旁观在若干情况下构成伤害。当暴力正在进行时,如果一个人有能力阻止暴力,却选择冷眼旁观,他将成为施暴者的帮凶。比如:一位男子当街殴打妇女,如果旁边站着的是孩童,他没有能力阻止,他旁观或闷声离开,这可以理解。可如果旁边是身体健全的成年人,甚至是一群人,他们却对殴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实际上他们助长了了对那位妇女的伤害。身体上,他们本可以阻止殴打,但没有;精神上,一个个体被侵犯时,外人的冷眼旁观,那种无情的冷酷足以摧垮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信任和反击侵犯的勇气。


  关于这种情况,过去人们有过不少论述,曾良君在谈论小说《朗读者》时说:

  “在德国,所有从二战中存活下来的人,其实都是不道德的,要解释这个不道德,首先得明确一个逻辑概念,那就是,当正邪两件事情同时在你眼前发生的时候,如果你什么也不做,看似中立,实际上你已经站在了邪恶的那一方,既然你偏帮了邪恶的那一方,那你就是不道德的,是帮凶。”


  而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谈论“平庸之恶”、“道德冷漠”时的言论也早已为人熟知。

  但存在一种冷眼旁观,它开始于侵害发生以后,它以中立的态度公示给众人。这种“中立”看似无害,却对被侵害者和对侵害行为的调查存在干扰,而它的驱动心态也并非全然冷漠的,恰恰相反,这些公开冷漠的人内心有自己的道德判断,他们的冷眼旁观正是基于这种道德判断。这一点在《关于“北京电影学院性侵事件”的班级集体声明》(后文简称《声明》)体现得非常明显。

  

  2017年5月10日凌晨,微博实名认证为“畅毅文化艺人事业部总经理”的@宋泽尘Leslie_AM发表微博,称好友“阿廖沙”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期间,遭遇班主任之父性侵。事后“阿廖沙”更遭遇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排挤和歧视。对此,不少内地网友纷纷涌向北京电影学院官方微博讨要说法。图源:@宋泽尘Leslie_AM

  万俊人认为:“道德冷漠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由这个界定去看《声明》,我们会发现道德冷漠并不能恰当地解释这个班级群体的态度。准确地说:他们在有偏向性地道德冷漠,而这种偏向,源于他们对涉事人朱老师和阿廖沙的道德判断。


  我们回到文本,也就是《声明》。可以直接指出:《声明》的第一部分对性侵事件本身的明晰并无帮助,甚至存在道德干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部分并没有谈论性侵事件本身,而只是意在强调“朱老师面临很大压力,朱老师不辞辛苦”。

  可是,即便如此,然后呢?


  性侵事件本身和朱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她本人的工作压力是否有关系?

  没有。

  这样的叙述反而存在通过衬托朱老师的人格魅力而干扰外界对性侵事件本身的判断的可能。而学生们之所以这样讲,也许是他们体恤老师,不希望老师受到不必要的骚扰,但归根究底,这暴露出他们对朱老师的正向道德判断,粗线条地讲,即:朱老师是好老师,所以我们要帮她。而正是这种判断促使学生们表面上“冷眼旁观”。

  到《声明》的第二部分,作者终于谈到性侵事件、谈到阿廖沙。作者如是说:

  “在随后的生活中,性格开朗的她(阿廖沙)与我们班同学的私交都很好。私下里她曾经零散地和部分同学提到过“性侵”这件事,由于我们对真实事件的不了解,也不便做更多评论,希望法制能还大家一个真相。在这里我们不能对“性侵事件”做出有效的判断,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的班主任没有做错......”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