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楊振寧: 楊振寧入籍入院,顯中國引力效應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楊振寧 光明網資料圖


  

  日前,楊振寧、姚期智兩位老科學家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發熱烈關注。


  在輿論場上,以耄耋之齡回歸故土的楊振寧更是備受關注。已近百歲之齡的楊振寧,估計已不會如年輕時那般埋頭扎根於科研一線,或許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體裡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歸屬感讓他對故土戀戀不舍。亦或是科學上的引路精神讓他回來發揮“余熱”,為後來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詩中所說:“學子凌雲志,我當指路松。”

  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說,中國目前仍處於趕超一流階段,需要大量的經費花在刀刃上,用於科研投入。但同時,創造條件讓功成名就的科學家可以自如地“歸來”,同樣意義非凡。


  楊振寧的科研成就毋庸置疑,有學者列舉他的13項諾貝爾級別的成果,是於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在國外完成的,而他本人亦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五十年代之後,海外科學家歸國基本趨於停滯。七十年代初,已是海外華人科學家傑出代表的楊振寧率先歸國,引發了一輪海外科學家的歸國熱。時至今日,楊振寧依然在捐資助學、探討公共話題、提升中國科學的國際視野等方面積極奔走。


  楊振寧學術生涯的頭和尾,都是在中國度過的:在西南聯大完成了碩士教育,晚年又定居中國並入籍。其間的國籍轉換,也成為人們聚焦的話題。他於1964年入美國籍,彼年四十多歲,據說其父反對;2015年放棄美國籍,此年九十多歲,據說美國朋友不贊同。兩次入籍、兩次放棄國籍、兩次都面臨著反對,這樣的決定,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如今楊振寧中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依然有風向標的意義,這驗證著他對未來的樂觀預期,也驗證了更加開放的中國所凝聚的引力。楊振寧在回憶錄中曾寫道:“1971年夏天我回到了闊別26年的祖國。那天乘法航自緬甸東飛,進入雲南上空時,駕駛員說:‘我們已進入中國領空!’當時我的激動的心情是無法描述的。”而他入美國籍時,“是一個很痛苦的決定”,並且“父親到臨終時都沒原諒我放棄中國國籍”。楊振寧那一輩科學家,親眼目睹了國家玉汝於成的過程,其家國情懷可以想見,這種痛苦是值得體味的。欣慰的是,時移事改,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已不需要科學家承受去國懷鄉之苦,亦不必令科學家面臨“痛苦”的抉擇,相反,還會對落葉歸根施以關懷與寬慰。

  楊振寧選擇入籍,是他對晚年道路的選擇,從某種程度上說,這與國家的道路選擇是交叉的。得益於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所創造的開放環境,對世界潮流的融入,楊振寧的歸來方才有了現實的可能;而楊振寧等一批海外科學家的歸來,又會給中國科研帶來從項目到建制與世界接軌的機會。科學家有國籍,但科學無國界,讓國籍不成為科學的羈絆,更不能成為科學家的道德困境,是楊振寧闊別51年之後重歸中國籍的一個啟示。

  對於中國來說,迎來楊振寧為霞滿天的桑榆晚年的同時,也不可否認,錯過了楊振寧最輝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來的方向也當因之厘清:讓更多科學家們願意留在這片土地上,誕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僅是因為中華文化的血液,更因為是先進的設備、優厚的條件、社會的理智與尊重、環境的平和與包容。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6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