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加州: 洛杉矶是怎样治理烟雾的?(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日本人来了?


  1943年,在洛杉矶人最为关注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在中途岛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之后连战连捷。战线已远离美国西海岸,洛杉矶人不用再像两年前那样穿着裤子睡觉,以防日本人突然登陆了。不过7月8日这天一早,洛杉矶人又被“日本人”吓得半死。死灰色的浓密烟雾静悄悄地滚滚而来,整个洛杉矶都被这烟雾吞下了。虽是白天,却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皮肤的刺痛和鼻子的酸呛,催逼一些惊慌失措的人得出一个判断:这是日本人释放的化学武器!

  


  不安的洛杉矶市民

  此言一出,满城惊惶。不过据首先恢复冷静的工程师们推断,烟雾是附近工厂里的气体泄漏。当局立即向大家宣布了这个结论,安抚市民,并保证明天大风一吹,空气就好了。

  第二天确实好了。不过第三天,浓雾又来了,此后一个月,洛杉矶天天被浓雾笼罩。1943年8月,迫于市民的压力,市政府承诺在当年年底前完成浓雾的治理工作。

  到底谁干的?

  市政府先要搞清浓雾来源于哪里。经过简单调查,目标锁定在一家天然气公司上——他们一次意外失火导致了化学品泄漏。市政府正准备对其下达禁令,华盛顿联邦政府打来了电话,告诉市政府,那家公司在为军方生产橡胶,不能禁,还派专人空降洛城来安抚群众,承诺天然气公司会减产配合市政府的治理。天然气公司减产之后,但烟雾还是一如既往。1943年底,洛杉矶市长不得不收回之前的承诺。


  屋漏偏逢连阴雨,市政府出师未捷,《时代周刊》又跑来凑热闹,一篇报道把洛城浓雾的事态和市政府的无能搞得人尽皆知。市政府对媒体的追责十分无奈,因为美国宪法明文规定不能限制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此外,作为一门有利可图的大生意,资本的力量早已注入媒体,媒体硬实力不可小觑。《时代周刊》等媒体就此进入浓雾治理的舞台,长时间对治理进展进行报道。烟雾治理的最后成功,独立的媒体监督贡献很大。

  二战结束后,市政府终于能全力对付烟雾了。他们成立了“空气污染管理局”,然而污管局根本没有证据能指明到底哪里是污染源。坐不住的《时代周刊》发文指出治理烟雾必须要通过立法手段来解决,不然一切都是妄谈。他们还在1946年底聘请一位大学教授作为独立调查者来调查浓雾成因。学术界从此加入浓雾治理。


  难产的真相

  调查专家的报告出炉,认为制造业废气和洛杉矶地形以及气候等条件叠加,是烟雾形成的原因。另外还总结出一个的污染治理原则:必须在源头加以控制。

  读过报告后,政府、媒体、民众兴奋了好一阵。回过味来又发现,说了那么多好像又什么都没说。制造业这个概念太大,具体是哪种制造业呢?源头又在哪里呢?另一方面,正如《时代周刊》所呼吁的那样,浓雾治理开始走向立法。1947年6月,市议会颁布法案建立“空气污染控制区”,首要目的是查明浓雾成因。

  没有制造业的让步,这法案是通不过的。他们也明白不可以长时间对民众的愤怒置若罔闻,民众手中的选票是有价值的,政客们要这些选票,就必须得迎合民众。而在浓雾治理上要迎合民众,政客肯定要找制造业的麻烦。为了不给自己惹事,制造业不得不做出让步。

  不过让步是有限度的,“空气污染控制区”负责人很清楚这一点。他们默契地和制造业老板打起了“太极”,处理了许多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又竭力宣传控制区的工作成效,甚至把办公室搬到工业区旁边,摆出一副大功不成死不罢休的样子。可是这一切并没有阻止浓雾的进一步恶化。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9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