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忽培元 黄土地哺育文学梦(图)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亲切质朴的话语,好比高山流水遇知音,更似清风徐来醒乾坤。低徊高亢,时而若小鸟枝头鸣翠,时而似雄鹰俯瞰召唤,又更像振聋发聩的钟鼎之音,一扫眼前迷雾,令人茅塞顿开,精神大振,深深感到了自己作为一个作家、艺术家的光荣与使命。中国的文学艺术大树,如何才能根深叶茂?徘徊困顿的文坛原野,如何才能隆起同伟大时代和人民相适应的一座座巍峨峻拔的文艺高峰?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丝丝入扣的生动论述,醍醐灌顶,醒脑明目,令人心悦诚服。”坐在人民大会堂的听众席上,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务院参事、作家忽培元一边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一边在文件页边空白处写下这样的感受。苍劲的铅笔字力透纸背,无声表达着书写者的激动。


  带着陕北人的憨厚率真、执着热情,忽培元在作代会代表驻地接受采访。时而神情严肃,时而笑声朗朗,他畅谈自己参加作代会的体会、多年文学创作体验及对当下文学的引领作用,带着一路走来的积淀与亮色。

  用笔反映人民生活


  古朴炽烈的陕北延安,是忽培元生长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初,18岁小伙子忽培元和那个年代的青年一样到陕西省延安地区延安县川口公社插队当知青,后来被推举为公社团委书记。不久,又回川口村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五年。此后,他做过工人、中学教师,任过延安市文化馆文学期刊主编,由地区专员秘书一直干到担任延安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几十年生活于黄土地上,那些风尘仆仆又善良淳朴的老老少少,就是忽培元的乡亲、工友,是他的同学、插友和同事,他从他们中走来,又为官一任服务他们,排解疾苦。

  这些跟随时代大潮一同向前走着的、鲜活蓬勃的人们,令忽培元感怀。他将之书写记录,笔下文字也因这份对人民的真情而生动深刻。也因此,忽培元对习近平在文代会、作代会开幕上的讲话有着更深一层的体会:“‘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哲理,诗歌一般凝练概括的语言,贴切准确的描摹,深入浅出的表达,绝没有居高临下的空泛议论、指责说教,而是和风细雨地动情晓理,传达出人民的心声与呼唤。也是用自己的来自人民、熟悉人民、挚爱人民的激情与思想点燃作家艺术家心灵之火,号召激发大家对于‘初心’的思考与回味,对于衣食父母的感召与敬仰。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对文艺家讲的这一席话,完全是他源自亲身体验的肺腑之言,是真心所致、真情流露。”

  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曾是忽培元的对口扶贫点,在这个小得不能再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黄河西岸拐沟山村,却留下他一段别样难忘回忆。梁家河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播下最初一片绿色之梦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还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给忽培元打来电话说:“培元,有件事请你帮我办理,就是我们梁家河扶贫的事。村里还很穷,老乡们常来找我,我看你还是把我们梁家河村当成扶贫承包村吧,全面地做个规划,从根本上解决长远致富和发展问题。”“好的,我一定办好!”当时忽培元在延安市委工作,欣然应诺了。作为同一时期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忽培元太能理解总书记对乡亲们那一份深情。此后帮扶4年多中,忽培元同村干部一道,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做了一个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同村民们一同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加以实施,规划栽种了枣树,光秃秃的村子前山后山出现了一大片绿,让村民能够治富的绿色从此覆盖了小山村。“回想我在梁家河扶贫,5


  年里每次进村工作都能听到乡亲们深情回忆他们的习支书当时同大伙一搭起早贪黑、勒紧裤带摸爬滚打,咬紧牙关闯过种种难关的感人故事,同大伙结下的难以割舍的深情厚谊。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是他至今不遗余力、夙夜奔忙奉献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翻开习近平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稿,忽培元指着这段用笔重重勾画的语句,说道:“显然,这是他发自心底的慨叹。这样的一段话,没有同人民命运相依、荣辱与共的经历和情怀绝对讲不出来。这由此引发我们的深思与警觉,正如他接下来讲的:‘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忽培元饱含深情地讲到,植根于人民之中,以人民利益为导向,这既是讲给文艺家的,又何尝不是习总书记自己数十年从政躬行的一条心得铁律。他以自己的经历和实践更加雄辩地告诉我们,要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先了解人民的处境与诉求,就必须时刻关注和懂得人民的喜怒哀乐。这是因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