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香港占中: 占中以來 網媒加速港媒體變局(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最近一周,繼《新報》宣布停業、《成報》暫停出版後,擁有《蘋果日報》的壹傳媒集團旗下雜志《壹周刊》將壓縮版面,而《忽然一周》亦傳出裁員70人、不久後將停刊的消息。香港擁有數以百計不同品牌的報章、雜志,有紙媒出現經營困難本不算大事。然而在短時間內有多家紙媒或面臨結業窘境實為罕見。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占中以來,在社會政治、民間思潮、資訊科技等因素影響下,香港傳統媒體已迎來新變局。


  

  傳統媒體憑借動新聞博人眼球


  最近10個月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群眾運動不斷引爆社會議題,也引發傳媒行業的激烈競爭。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傳統媒體或囿於自身政治立場或出於嚴謹的新聞專業考量,不時暴露自我設限的軟肋,在話語權日漸衰微的境況下被迅速邊緣化。例如,占中期間有無線電視台攝影師拍7名警察毆打占領者,而在新聞播出時,新聞部總監袁志偉令員工刪去片段旁白中“拳打腳踢”字眼。而《明報》也曾於2015年2月將“加國密件記錄學生目擊六四開槍”新聞撤下,改登“阿裡巴巴10億助港青創業”。這些事件的曝光令有關媒體公信力受損,更令不少市民感到傳統媒體不再能夠為民發聲,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民的本土意識。正因如此,一些號稱不受任何政黨、財團左右的本地網絡媒體才能在報道社會運動過程中異軍突起。


  從占中到旺角“鳩嗚”再到反水貨客行動,網媒不斷追蹤熱點,大小游行示威幾乎從不缺席。他們的采訪一般不經任何技術處理,經常在現場即時上載事件現場的短視頻及圖片至社交媒體專頁,並積極與網友在線互動。無論這些“公民記者”是有意要給市民以原汁原味的新聞現場,還是由於缺乏專業新聞培訓所致的粗枝大葉,客觀上恰恰滿足了民眾在瀏覽社運報道時最需要的、身臨其境般的參與感。加之這些網媒通常以最受港人歡迎的社交網絡Facebook為平台發布資訊,令網媒在短短幾月中躥紅。以香港獨立媒體網為例,其Facebook專頁按贊數(也就是關注該網媒的人數)從占中初期的10余萬迅速躥升至30余萬,如今更是擁有約44萬粉絲。在這一過程中,網媒逐漸取得了引導輿論的話語權,自然也搶走不少紙媒粉絲。


  占中以來,網媒的崛起為近年來沒能尋求轉型的老牌紙媒雪上加霜。而一早看到新媒體發展趨勢的報章則通過推出APP、動新聞等,占領先驅優勢(開發新產品的先驅以充分占有市場獲取回報)。不過,由於香港傳媒行業一向十分重視自由市場導向,因此許多新聞內容以最受普羅大眾歡迎的娛樂八卦為主。在新媒體沖擊下,許多傳統媒體更是抱住發行這棵救命稻草,在轉型過程中壓縮紙媒,將原有的八卦內容移植到新的網絡載體上以更加生動的方式“發揚光大”。這雖被外界批評為娛樂至死,產生的社會影響也引起不少爭議,但頗有市場,尤其受年輕人追捧。有人認為這是香港紙媒的末日掙扎,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尚未被規范的媒體新常態。

  而更加值得留意的是,不論是在熱火朝天的社運中,還是在政改被否後的平靜期,港人追求理性的呼聲始終沒有被紛繁的社會矛盾所淹沒。加之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中港之間在政治、經濟、民生、文化等方面始終有著割舍不斷的聯系,香港及海外人士對中國深入了解的迫切性日增,急需關於中港兩地的深度報道和新聞觀點。而無論是頗具本地情懷的網絡媒體還是娛樂八卦為主的報章,都尚未能成功開墾這塊市場。傳統媒體若能抓住這一機遇,或可為自身發展帶來新的轉機。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9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