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姜文: “任性”姜文的戲仿革命之路(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姜文新片《一步之遙》在還未上映時就已掀起風波,上映之後更是引起熱議。除了極端的評價,一些人能夠走進姜文的內心,開始系統、深刻、客觀地分析姜文的精神世界。


  

  姜文電影作品《一步之遙》劇照


  鳳凰網的一篇文章寫到,相比2007年《太陽照常升起》時“看不懂”的惡評以及2010年《讓子彈飛》所帶來的滿堂彩,《一步之遙》的反響可謂涇渭分明,貶損者、咒罵者有之,稱贊者、極贊者亦有之。討厭者認為,除了表演誇張、故弄玄虛外,看不出姜文究竟在講述什麼故事,一個又一個如相聲般的片段很難連綴起完整的故事,只剩下馬走日、項飛田等幾個恣意搞怪的角色,甚至影片中不乏嘲弄觀眾為喝彩的傻子。喜歡的人同樣“振振有詞”,認為這是一部只有姜文才能拍出的天馬行空之作,戲仿經典影片,雜糅歌舞片、黑白片、荒誕喜劇等各種類型,其創新之處正在於拒絕表達和闡釋。按照馬走日的自述,這樣兩種反饋恐怕也是一個“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要理解《一步之遙》,還得從姜文自己的歷史說起。


  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慧瑜認為,姜文之所以任性源於60後大院子弟永遠無法長大的集體精神症候,他們只有在無盡的懊惱和向往中把自己“鑲嵌”於想象的革命大戲裡,通過戲仿、表演扮演革命者或革命後裔。對革命的巨大渴求以及革命大廈將傾之際的荒誕之感,使得他們經常表現為兩幅面孔:春風得意,又嘲諷一切。而觀眾則是這個英雄舞台的道具。對於姜文而言,無論是否與“小時代”脫節,哪怕真的變成一座“活僵屍”,也要生龍活虎地走上絢麗的舞台。


  在當下中國的電影圈,也只有姜文有如此膽識敢這樣出牌,敢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愛拍電影。其實,姜文一直如此“任性”,從1993年《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來,他就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大男孩”,固滯於“文革”後期無法釋懷的青春記憶。在《一步之遙》中,舒淇扮演的完顏英向姜文扮演的馬走日求婚時,馬走日說出了不能接受婚姻的理由,因為他還是一個孩子。這是什麼意思呢?在精神分析學中,這意味著一個男人無法進入父親所象征的社會秩序,意味著男孩無法完成真正的成長,也拒絕長大,變成有責任感的男人和丈夫。這是與姜文類似的如王朔馮小剛、崔健等60後大院子弟的精神症候。

  這代人作為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是成長於“文革”後期的紅小兵,他們沒能趕上父輩“為有犧牲多壯志”的革命豪情,就連兄長們上山下鄉到農村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插隊(知青)歷史也沒有自己的份,他們只有在無盡的懊惱和向往中把自己“鑲嵌”於想象的革命大戲裡,於是,戲仿、表演成為這代人扮演革命者或革命後裔的唯一路徑,他們在模仿中意淫著大時代的革命行為。這些成長於社會主義大院的孩子們唯一“親歷”的歷史就是70年代中後期對革命的懷疑和諷刺,或者說不是革命的理想主義而是革命的失敗成為他們的精神底色,他們無法、也從來沒有像父兄那樣真誠地相信過“有革命這回事”,就像他們無法理解作為兄長的知青對於“無悔青春”的悵惘。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5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