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高市早苗的財政豪賭:早苗經濟學或將日本推向深淵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一、危險的財政民粹主義


2025年10月4日,高市早苗在自民黨總裁選舉決選投票中以185票對156票擊敗小泉進次郎,成為自民黨第29任總裁。經過緊張的聯立協調,10月21日,高市早苗正式就任日本(专题)第104代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日本憲政史上首位女性首相。然而,這一歷史性時刻的光環難以掩蓋其經濟政策的危險性。




當地時間2025年10月21日,日本大阪,一份《讀賣新聞》號外報道稱,日本國會選舉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為首相。

高市提出的“早苗經濟學”(Sanaenomics),表面上是“日本經濟強韌化計劃”,實質是極端的財政民粹主義。她的“三支箭”——大膽的金融寬松、機動的財政支出、大規模的危機管理投資——每一支都射向了日本財政的要害。最令人擔憂的是她公然宣稱要在達到2%通脹目標前凍結基礎財政收支(Primary Balance)黑字化目標。日本政府債務預計2025年將達GDP的235%,位居發達國家之首,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大舉借債,無異於財政自殺。

她甚至公開批評日銀的利率政策,聲稱“現在加息是愚蠢的”,這種對央行獨立性的粗暴幹預,暴露了其經濟思維的危險性。在全球主要央行都在收緊貨幣政策的背景下,日本繼續維持超寬松政策,只會加劇日元貶值,推高進口物價。

二、危險的極右聯盟與財政民粹主義共振


高市政權的政治基礎正在發生危險的轉變。公明黨退出聯立政權,取而代之的是日本維新會的加入,這一政治重組標志著日本政治向極右財政民粹主義的急速傾斜。維新會本身就是極右的財政民粹主義政黨,雖然表面上主張“身切り改革”(自我削減改革)和行政效率化,但其核心政策——大規模減稅、廢除各種規制、極端的“小政府”理念——本質上是另一種形式的財政不負責任。

這種“民粹主義同盟”的形成極其危險。維新會的“減稅至上主義”與高市的“支出擴張主義”看似矛盾,實則殊途同歸——都是通過犧牲財政健全性來討好選民。維新會主張通過削減公務員和行政成本來實現減稅,但這種削減遠遠無法彌補稅收損失;高市則主張通過借債來增加支出。兩者結合的結果必然是:一邊大幅減稅,一邊增加支出,財政赤字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脹。失去了公明黨這個相對理性的制衡力量,日本政治將徹底失去財政紀律的最後防線。

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便在自民黨內部,副總裁麻生太郎作為財政紀律派的代表,其影響力也將被這種極右聯盟所稀釋。高市曾批評“財務當局對基礎財政收支的執著導致安倍內閣的財政出動半途而廢”,如今有了維新會的支持,她更有底氣挑戰黨內的財政保守派。這種政治格局的劇變,預示著日本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財政放縱時代。


三、財源幻想與債務陷阱

高市深知物價高漲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因此大開支票:擴充地方交付金、支持醫療護理人員加薪、廢除汽油稅暫定稅率等。這些措施聽起來很美好,但錢從哪裡來?

她提出的增收措施——將金融所得稅從20%提高到30%、整頓稅收特例措施等——根本無法覆蓋龐大的支出。更何況,在維新會的壓力下,減稅議程將不斷擴大。一邊要滿足選民對減稅的期待,一邊要兌現增加支出的承諾,這種財政算術根本不可能平衡。最終只能依賴發行更多國債,將負擔轉嫁給未來世代。

“早苗經濟學”的核心謬誤在於,它假設通過大規模財政刺激可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進而通過稅收增加來改善財政。這種“先花錢後賺錢”的邏輯,在人口老齡化、潛在增長率下降的日本根本行不通。日本的結構性問題——人口減少、生產率低下、創新不足——不是靠印鈔票和發國債就能解決的。相反,過度的財政刺激只會造成資源錯配,延緩必要的結構改革,使問題更加惡化。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8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