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北京: "錢學森之後就是我",北京公園話癆大爺火了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日,一位北京公園裡的大爺火了。


面對路人,他語出驚人:“錢學森之後就是我”、“我搞軌道計算”、“我是(軌道)優化的祖師爺”。而最讓人愣住的是下一句:“《空間武器軌道設計》這本書,就是我寫的。”有網友說,乍一聽以為是大忽悠,仔細一聽原來真是祖師爺。這位看似平常的老人,正是航天領域的泰斗趙瑞安,一位從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走出的科學家。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他就是那位深藏不露的“掃地僧”——表面平凡,實則身懷經天緯地之才。




“話癆大爺”原來真的是航天泰斗

趙老從事的軌道計算和軌道優化可不簡單。因為這背後牽出的,是一個常被公眾忽略卻至關重要的問題:太空武器和深空探測的根本基礎是什麼?九三閱兵時,紅旗-19、紅旗-29亮相,全場轟動,大家問得最多的是:導彈有多長?多粗?能打多高?這些問題熱鬧,卻抓不到本質。大氣層內,飛行器看空氣動力學;大氣層外,航天器看的是軌道設計。只有把這條脈絡看清楚,才能理解中國這些年在太空探索

上的真功夫。




中國的“太空加油機”,注意機械臂,可以在軌道上捕獲衛星。

軌道計算:從“東風1號”到驚艷世界

如果說空氣動力學是飛機的根基,那麼軌道動力學就是空間武器的根基。中國在這條路上的積累並非一蹴而就,其脈絡清晰地體現在能力的兩次飛躍上:從追求“算得准”的絕對軌道,到掌握“玩得轉”的相對軌道。


最初的起點是地對地導彈。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代科研人員在錢學森的率領下,紙筆間反復推算拋物線,為的是讓“東風1號”導彈在數百公裡外擊中目標。這種會算賬的硬功夫,為軌道計算打下了地基。趙瑞安這樣的科學家,正是從那個時代走出來,將導彈曲線的數學經驗,升華為太空軌道設計的底層算法。

中國軌道計算第一次驚艷世界,是2007年的反衛星試驗。外行看的是中國發射一枚導彈擊毀了一顆退役的氣象衛星,內行看的是算術的勝利。攔截的關鍵在於精確計算兩個高速運動目標的軌道,並讓它們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空間點上交匯。這次成功,標志著中國對絕對軌道的預測與設計能力已達到極高精度。

而技術的深化,則體現在將軌道計算應用於更復雜的場景,其核心從“絕對軌道”走向“相對軌道”。

“上帝之杖”試驗的本質,是高超音速再入體軌道設計的勝利。美國渲染的太空轟炸概念,號稱一發可毀一座城,其核心技術難點之一,在於重型金屬棒從太空再入大氣層時,會面臨極端的氣動、熱效應,其軌道是一個復雜的動力學過程。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1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