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電視劇《圍獵》:展現緝毒戰場上的無名英雄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文 依


《圍獵》劇照。

出品方供圖


蒼茫的大海上,一艘孤零零的漁船隨波濤起伏。這艘看似尋常的漁船其實運載著毒品——贓物被混在漁獲裡,船上的漁民被稱為“運毒騾子”。一場突發變故打破了平靜:一名女“運毒騾子”身亡,剛剛誕下的男嬰被另一“運毒騾子”馬仔叔收養,取名“多仔”。與此同時,早已鎖定此船的緝毒警楊一鵬與戰友展開行動,結束後戰友伍建國得知自己喜得一女,取名“之安”。23年後的2010年,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毒二代”多仔與“警二代”之安皆已長大,竟通過網絡游戲成了虛擬朋友;楊一鵬化名阿鎮成為臥底,留著長發,挺著啤酒肚,與馬仔叔稱兄道弟。而毒品交易愈發隱蔽,通過網絡聯系,以虛擬貨幣支付,讓傳統“人贓並獲”的場面很難再現。

這是劇集《圍獵》的開篇。該劇改編自丁一鶴原著作品《颶風行動·圍獵》,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和江蘇衛視播出後引發關注。


《圍獵》最突出的風格是紀實感。忙碌的漁港,頻繁靠岸的捕魚船,凍成大方塊的魚,讓人仿佛能感到裹著魚腥氣的海風撲面而來。導演李少紅創作之初便確立“去編劇、拍攝、表演痕跡”的原則,旨在還原真實生活面貌與邏輯,追求“有設計卻不露痕,驚心動魄仍然真實”。為此劇組下足功夫,全劇24集用超200處現實場景拍攝,讓故事扎根真實環境。李少紅采風時見到的真實緝毒警“形象接地氣,交流時不看你的眼睛,你卻感到像被雷達掃描”,他們直言:“你們拍的我們不像我們,那樣的話我們出門很危險。”正是這份對真實的尊重,讓劇中的警察如從生活中來,是混入人海便難尋的無名英雄,這既是他們的工作常態,也是某種安全保障。


劇集將大部分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設為2010年,精准捕捉到毒品犯罪與緝毒工作的轉型期。《圍獵》生動展現了這一時期緝毒工作的困難:比如臥底楊一鵬需以“下沉底層、接近核心、命懸一線”的傳統卻危險的方式行動,同時,緝毒工作又必須與時俱進,注重線上偵查,網警職能被強化,科技手段運用愈發關鍵。之安的形象既象征精神傳承,也代表新一代辦案力量的成長,這場迭代之戰成為劇集敘事張力的核心。

《圍獵》的深刻,還在於未局限於警匪二元對立,而是聚焦被毒品困住的普通人,展現他們的掙扎抉擇。多仔在毒窩長大,卻渴望正常生活,試圖反抗逃離;而他的伙伴四眼豪卻因錢財的貪念被卷入毒品深淵,他的無奈沉淪也印證了毒販利用人性弱點的狡詐陰狠。對這些普通人角色的刻畫,讓毒品的危害不再抽象。李少紅表示,希望借此展現“毒品往往隱藏在日常生活裡,潛移默化危害社會,尤其是青少年”。

《圍獵》以紀實筆觸和對緝毒戰場的洞察及人文關懷,構建起2010年前後禁毒斗爭的立體畫卷。它讓我們看見,“圍獵”不只是警方對犯罪網絡的清剿,更是技術、智慧與人性的多維較量。它致敬“沉浮地下”、難以留名的緝毒英雄,也警示人們:禁毒烽火燃在漁港魚腥氣、網絡的隱秘角落等各種地方,全社會應時刻警惕,共築防線,讓毒販和毒品無處遁形。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7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