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陸媒:14年抗戰,他們是另一個大後方....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有錢不出錢,有力不出力,是對祖國的大不忠!”


1938年,在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下稱“南僑總會”)首屆大會上,著名僑領陳嘉庚說出這句激詞。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國踏上漫長的抗戰之路,遠渡重洋的華僑心系祖國,以輸財、出力、赴戰的方式支援抗戰。


有人在南洋街頭賣花、義演,捐出積蓄換成糧食、藥品和飛機運回國內;有人成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下稱“南僑機工”)的一員,駕駛車輛穿越滇緬公路,把援華物資源源不斷運往前線;有人建立武裝,在南洋叢林中與僑居國人民並肩抵抗侵略,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重要力量。

在14年漫長戰火背後,世界華僑與中國戰場緊密相連,撐起中國抗戰的另一個大後方。

正如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寧一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所言,當時海外華僑的“萬裡同心”救國精神,在新時代依然具有意義。在和平年代,遍布全球的華僑應該同心同德,擔當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為實現民族復興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滇緬公路出入口雲南德宏州瑞麗市畹町鎮,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內展示的3000多名歸國抗戰的機工肖像。圖/中新

輸財助戰


“先生,買朵花吧!這是自由之花,這是解放之花!買了花,救國家!”

8月14日,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主辦的“萬裡同心——海外華僑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紀念特展”(下稱“萬裡同心”特展)在北京開幕。在此次特展上,反復播放的《賣花詞》吸引不少觀眾駐足。80多年前,這首歌也在南洋的大街小巷傳唱。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進入全民族抗戰階段,日軍封鎖沿海城市,國內物資匱乏,經濟日益凋敝。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劉伯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戰爭歸根到底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撐,國家危機激起海外華僑義憤,華僑紛紛成立抗日救國團體,展開聲勢浩大的籌款救國運動。


1938年,南洋華僑發起南僑總會,由陳嘉庚擔任主席,在喊出上述激詞後,他帶頭月捐2000元,又搶先購買10萬元救國公債。僑胞們紛紛響應,“賣花捐”是他們輸財助戰的各種方式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

林紹真是汕頭市僑聯新馬歸僑聯誼會會長,她的父母是新加坡華僑,她曾提到,父母當年還是十一二歲的學生,每天放學後挎著花籃走上南洋街頭,把一朵朵扎制的紙花賣給路人,“一朵花給5毛也行,給5塊也行,給50塊也行,大家把這些錢都匯回國內”。

為了擴大募捐范圍,1938年,南僑總會邀請武漢合唱團赴南洋演出籌款。《賣花詞》就這樣在南洋傳唱開來,當時每場演出結束,總有人當場摘下金鐲子、金項鏈往舞台上扔,高呼愛國口號,久久不願離去。

至1940年4月回國,武漢合唱團在480天的南洋巡演中,共舉辦130場演出,吸引超230萬僑胞捐款,籌得230萬馬來亞元,相當於當時國幣1000余萬元。這筆錢被換成糧食、藥品、飛機和汽車,送回國內前線。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