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把战争悲剧归罪于男孩,成了日本的流行观点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日本,《萤火虫之墓》常被视为一种共同记忆的符号。

1989年8月11日,这部电影在院线上映三个月后,首次登上日本电视台“金曜ロードショー”,收视率达到20.9%。


自此以后,日本电视台多次选择在8月15日(日本称“终战日”,即日本无条件投降日)前后播放这部电影,使之逐渐成为日本人反思战争、纪念和平的文化符号。在一些日本文化研究中,它甚至被称为国民级的战后记忆触发器。

然而,这种效力正在消散。

2025年是日本战败80周年,《萤火虫之墓》在时隔七年后重回电视荧屏。但许多观众已不再通过清太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思战争,而是将悲剧的责任归咎于一个少年的任性。

这种转向,令人不安。




“1945年9月21日……就在那一天,我死去了。”


14岁的清太在神户车站被人发现时,身上唯一的遗物,是那只破旧的糖果盒——装着妹妹的骨灰。人们草草收殓了清太的尸体。那只糖果盒,被遗弃在路边。

《萤火虫之墓》的故事,就从清太的灵魂视角开始。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6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5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