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電視劇拍成了天花板,那也不過是閹割之後的意難平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很多人說《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戰爭題材電視劇的天花板,這點我認。




但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這部電視劇和它的的原著小說比,其實還差了一個炮灰團。


因為小說比電視劇更鋒利、更血肉模糊,也更真實。

康洪雷導演,用鏡頭拍出了炮火轟鳴中的眾生相,而作家蘭曉龍,則用文字鑿開了,人性最底層的真相。

電視劇的震撼是視覺的,小說的震撼卻是靈魂的。

那些在電視裡被刪減的台詞,那些被簡化的人物弧光,那些因為審查而不得不妥協的結局,都在小說裡以最赤裸的方式存在。

當你看完最後一頁,會發現那些在熒幕上讓你哭過笑過的人物,原來還有更殘忍的背面。

龍文章最後的獨白在小說裡多寫了三頁,孟煩了在緬甸雨林裡究竟經歷了什麼,迷龍那個被剪掉的結局到底有多絕望——這些,才是《我的團長我的團》真正的重量。

故事從1942年的滇緬邊境開始,一幫潰兵在收容所裡像野狗一樣活著。

龍文章從天而降,用一場荒誕的升旗儀式把這些人重新釘在"軍人"的十字架上。

小說開篇就是暴擊:"我們這些沒用的廢物,突然被要求像個爺們兒那樣去死。"。

蘭曉龍的文字像把軍刺,直接捅進讀者的肺管子。

你看迷龍那口東北話罵街的段落,電視劇裡只能聽到幾個消音詞,可小說裡整整兩頁的臓話連篇,把底層兵的生存法則,寫得活靈活現。

電視劇裡虞嘯卿是悲情的英雄,小說裡他卻是體制的走狗。

蘭曉龍寫他講話時"上校的皮鞋在地板上敲出整齊的鼓點",這種細節讓這個角色瞬間立體。


還有張立憲,那個在電視劇裡有些臉譜化的角色,在小說裡是個真正的知識分子,他臨死前背誦《正氣歌》的段落,蘭曉龍用宋體字排了整整兩頁。

這種文學性的處理,是影像表達永遠無法替代的。

最震撼的是結尾。

電視劇讓龍文章在勝利前夜被槍決,已經足夠催淚,可小說裡還有更殘酷的真相。

龍文章最後關禁閉時寫的自白書,足足有二十多頁,詳細交代了他如何利用虞嘯卿的信任,如何在每一場戰役裡故意留出缺口。


當孟煩了去收屍時發現,龍文章的死根本不是意外,而是精心設計的"殉道"。

這個反轉讓整個故事,從抗日神劇升華為存在主義寓言

迷龍的結局更是讓人脊背發涼。

電視劇裡他最後活下來了,可小說裡他死在東北老家的土炕上,手裡攥著半塊發霉的窩頭。

這個細節是蘭曉龍采訪老兵時聽來的真實故事,那些被我們稱作"英雄"的人,戰後多半過得比狗還不如。

蘭曉龍的語言有種魔力,他寫炮擊:"炮彈落下來,把人的內臓震成紅豆沙",寫饑餓:"餓到最後,連痛苦都變成奢侈品"。

這些句子,在電視劇裡只能通過演員的表情傳遞,但在小說裡,它們直接灼燒你的視網膜。

如果你以為《我的團長我的團》只是部抗日劇,那你錯過了一座金礦。

這本書裡每個標點符號都在呐喊,每段對話都是人性的手術刀。

它不歌頌勝利,它解剖失敗;不美化戰爭,它展示戰爭如何把正常人變成怪物。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