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忘記苦難歷史的人,必將成為下一次苦難的受害者"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期兩岸緊張局勢再度引發關注,在台海戰爭的陰影籠罩下,柴靜通過一期節目回望了一位九旬老兵的內戰記憶,通過這段塵封於歷史之中的深重苦難,引發了觀眾們對兩岸未來的深入思考。


(節目簡介)13歲時高秉涵從山東出發,走了14個月,上萬公裡,在廈門踩著屍體,登上了從大陸開往台灣的最後一班船。2011年,央視沒有人敢批准這個采訪,柴靜以個人身份去台灣拍攝。節目終於播出時她以為歷史終結,內戰已成過往。但是,14年後,90歲的高先生聯系了她,講述完整版本的內戰往事,因為兩岸正籠罩在又一場戰爭陰雲之下。

高秉涵先生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提醒人們戰爭並非遙遠的教科書條目,而是與無數個體和家庭緊密相連的鮮活歷史,其痛苦影響深遠。他那句“政治是無情的,忘記苦難歷史的人,必將成為下一次苦難的受害者”,是對當下所有人的沉重警示。


家庭悲劇與逃亡起點

1948年,13歲的高秉涵遵母命,在國共內戰爆發時從山東逃亡。他的父親因國民黨身份被處決,更令人唏噓的是,他的兩位姐姐都是資深共產黨黨員,其中一人曾獲毛澤東表揚。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令一家人骨肉分離。母親給他象征仇恨的血衣繩子,叮囑”跟著帽簷有太陽的人走”,這成為他們最後一面。

戰爭下的軍隊瓦解與人性扭曲

高秉涵隨著國民黨軍隊撤退,親身經歷了軍隊的混亂和失序。北方部隊南下後舉步維艱,軍紀敗壞,隨意抓捕平民充當挑夫。年僅13歲的他,曾以軍法官身份親手處決過試圖逃跑的挑夫。部隊還放火焚燒村莊,破壞水井。部隊還焚燒村莊、破壞水井。逃亡路上充滿恐懼與饑餓,他多次瀕臨死亡,支撐他的唯一信念是再見母親,在極端環境下他也曾遇到過施以援手的解放軍士兵。

登上末班船與台灣生活


經過14個月跋涉,高秉涵抵達廈門,踩著屍體登上最後一班駛往台灣的船。抵達台灣後,他睡在火車站長凳上,與野狗搶食垃圾。台灣島嶼湧入大量人口,資源緊張,高秉涵憑借母親留下的初中肄業證明,他考入學校並最終成為軍事法庭法官。

軍法官的良心掙扎


在金門任法官期間,他首個案子是判處一名為看望病重母親而擅自離隊的士兵死刑。他內心痛苦,認為換成自己會逃得更快。盡管試圖抗拒,但在上級命令下,他不得不執行,理由是“軍人離陣脫逃者一律死,殺一儆百”。他在行刑前為士兵准備酒菜,並請求延遲幾分鍾行刑,希望讓對方少受痛苦。這一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政治和戰爭對人性的巨大壓迫。

鄉愁與歸家之路

蔣介石去世後,老兵們反攻大陸的希望破滅。解嚴後,他們發起”想家”運動。高秉涵通過美國轉寄信件回鄉,卻得知母親已去世。1991年兩岸開放探親後,他終於回到老家,但已物是人非。他在檔案館找到了父親被處決的檔案,罪名是“國民黨反動分子”,同批有被注“殺錯了”的人。他認為父親的死是歷史革命的必然,沒有個人仇恨。他拜訪了被母親懷疑是舉報人的唐叔,展現了他超越個人恩怨的人性。

人性堅守與和平呼喚

高秉涵珍藏母親遺物,並幫助台灣老兵將骨灰帶回大陸安葬。他因親歷戰爭殘酷而極度恐懼戰爭,深信”不戰最好”。面對當前局勢,他建議兩岸應多交流,“因為咱們是兄弟”。。他認為個體不應依附權力,而應用行動去減少大時代下人的痛苦,要看到自己的責任,他對年輕一代寄予厚望。當被問及是否擔心被貼上“統戰”標簽時,他表示自己展現的是人性,台灣養大了他,山東是他的根,兩邊都是他的母親,“不放棄,永遠不放棄”。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9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