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春晚: 春晚小品《花架子》:一場荒誕劇背後的真問題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25年春晚小品《花架子》裡,尚大慶飾演的曹鎮長一聲令下:“商戶玻璃臓了要擦!”初衷本是改善街道環境,可這命令像被施了魔法的掃帚,從“一周一擦”一路狂奔到“每天必擦”,最終演變成一場“擦玻璃大賽”——檢查組來時玻璃光可鑒人,檢查組一走垃圾堆“原地復活”。這荒誕情節讓觀眾笑出眼淚,也讓基層幹部脊背發涼:“這不就是我們的日常嗎?”

劇中,小鎮為應付檢查連夜刷牆換招牌,像極了現實中的某些“突擊式整容”:某地耗資百萬在政府樓頂建景觀小品,結果成了“領導專屬觀景台”;某市整改耕地挖湖造景,問題反復如打地鼠,錢花得像流水,群眾看得直搖頭。這般操作,堪比驢糞蛋表面光——遠看是政績,近聞是荒唐。


若說《花架子》是面照妖鏡,那鏡中映出的妖魔鬼怪可不止擦玻璃這一種。基層幹部最怕聽到的三句話:“上面要來檢查”“馬上交台賬”“再搞個創新點”。於是乎,安全生產檢查成了“打卡式巡演”,安全教育平台變成“家長深夜作業”,法律顧問掛牌成了“牆上裝飾藝術”。某村支書苦笑:“我們村的法律顧問,合同簽了三年,村民連他長啥樣都不知道,倒是牌子擦得珵亮。”

更絕的是“會議三件套”:主席台上唾沫橫飛,參會者手機刷到沒電,會議記錄寫得龍飛鳳舞——至於落實?那得看領導的記性。某鎮長曾自嘲:“我們開會像說相聲,領導逗哏,我們捧哏,最後包袱抖完了,觀眾(群眾)沒笑,我們自己倒笑場了。”

小品裡檢查組前腳走、亂象後腳來的橋段,讓人想起民間諷刺的“三轉幹部”:過去是“上午輪子轉、中午盤子轉、下午裙子轉”,如今升級成“調研三件套”——無人機航拍算走訪,微信群接龍當民調,美顏照片充政績。某縣幹部下村調研,全程坐在空調車裡“雲考察”,臨走時對著村委會大門拍張照,配文“深入田間地頭”,朋友圈點贊數比解決的問題還多。

更魔幻的是“電子官僚主義”:政務APP裡任務派發如雪片,基層幹部化身“表哥表姐”,表格填到禿頭,台賬摞成珠峰。某社區幹事吐槽:“防火檢查要填8個表,其中3個需要手寫‘情況說明’,最後這些紙都夠糊滿整棟樓——真著火時說不定能當滅火材料。”


形式主義野草瘋長,背後是三重養料:

一是扭曲的政績觀:某些領導眼中,“造盆景”比“種莊稼”劃算——廣場雕塑立起來比污水管網快,網紅牆繪刷起來比改造公廁顯眼。畢竟前者能上新聞,後者只能聞臭味。

二是變形的考核鏈:檢查看台賬、調研看路線、評比看展板,逼得基層把心思花在PPT美化上,比設計公司還專業。某鄉長苦笑:“我們鄉的鄉村振興成果,80%在硬盤裡,15%在匯報稿裡,剩下5%在田裡。”


三是畸形的官場文化:“會來事”比“會幹事”吃香,“溜須拍馬”比“埋頭苦幹”升得快。某年輕幹部痛悟:“領導說‘要重視’,下面就能把芝麻吹成西瓜;領導皺個眉,西瓜立馬變芝麻渣。”

《花架子》謝幕時,觀眾掌聲雷動,但若止步於“看時哈哈笑,散場忘光光”,便辜負了這場辛辣的諷刺。拆解形式主義,需三把手術刀:

一是制度刀:中央已出重拳,新修訂《紀律處分條例》將面子工程、過度留痕納入處分范圍,但還需細化“群眾滿意度指數”,讓考核從“看材料”轉向“看療效”。

二是教育刀:別讓“為人民服務”淪為牆頭標語,要把“實事求是”焊進幹部腦回路。某縣委書記在民主生活會上自曝:“上次調研我偷偷溜去菜市場,才發現匯報裡的‘平價菜攤’根本沒人買——因為土豆價格比報表上貴一倍!”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2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