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叶落归根在南开,青年学子为何爱这位"宝藏老人"?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家人离世,按照中国人的习俗,连续数日,灵堂中香烛24小时不灭,以寄托亲友的哀思和不舍。


命途多舛、辗转海内外。11月24日,中国古典文学大师、“中国诗词的精神符号”叶嘉莹长眠于天津,享年100岁,遗体告别仪式于11月30日上午在天津第一殡仪馆滨河厅举行。




叶嘉莹的灵堂设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逸夫图书馆。南开大学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想要前往悼念的校外人士,可通过南开大学文学院的预约通道预约,灵堂24小时开放接受悼念。

“叶先生的一生非常坎坷,她用对诗歌的探索咀嚼人生的磨难。推广中国古诗词的精神志向,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生命能量,反过来也支撑她,无论遭遇何种逆境,她自心静如水。”叶嘉莹人物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出品人毛继鸿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该片首映之际,正值新冠疫情期间。后来,叶先生也‘阳了’、摔过一跤,还得了带状疱疹。一个看似柔弱的九十多岁的老人,为何会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我想是诗歌给她的力量,精神能量真的能影响生命的质量。”



在B站上,叶嘉莹的“中华诗词之美”系列公开课被青少年称为“宝藏课程”。甚至在学龄儿童中,叶嘉莹也有极高的声望。“虽然年龄差距大,但叶先生和年轻人没有距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鹏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她懂年轻人的迷茫困惑,也懂年轻人对诗歌的渴求。她的讲解穿越古今,拉进年轻人和中华古诗词的心灵交往。”


人生最难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

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轻而化之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本姓叶赫那拉,没落贵族,生逢乱世。她说,自己从小就见过太多苦难。回忆起“七七事变”后的种种,叶嘉莹感慨“经历过这样亡国的痛苦”。国破之际,母亲病逝、父亲远隔。

生在诗书之家,她从小以《论语》开蒙,读唐诗长大,对诗书的热爱成为孤独的成长岁月里最大的快乐。半生颠沛流离中,叶嘉莹站上讲台,讲述中国古诗词。作为老师的叶嘉莹,如燃烧的红烛,给学生们带来一片柔光。

彼时,正在念大学的作家、戏剧家白先勇,常从外文系逃课去听叶嘉莹的课。他在《掬水月在手》纪录片中回忆道:“虽然我中学时就背了不少唐诗宋词,但真正点醒我的人是叶先生。她不光讲诗本身,还把背后的社会变迁、诗人襟怀一一道来,让我一下子对诗词的境界有了感受。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的殿堂,是叶先生引我进入的。”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Prev Page123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55 Seconds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