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把中國人趕回國!"這則謠言被日本警方數據辟謠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日本(专题)每五起刑事犯罪就有三起是中國人幹的。你認為中國人應該被趕回國嗎?”上月日本男童在華遇襲事件發生後,這則惡意造謠的帖文在X平台上傳播開來,瀏覽量近70萬。而實際上,日本警方近十年數據顯示,無論案件或涉案人數,中國人占比都未超過1.4% 。


對於此種造謠傳謠的現象,香港(专题)英文媒體《南華早報》10月5日發文指出,社交媒體在日益興起的同時,本身其實也成了滋生極端主義情緒的溫床。有分析人士強調,如此多的用戶分享虛假信息“令人深感擔憂”,社交媒體是現代社會許多問題的根源所在,因為他們往往容易看到與自己相同的觀點,缺乏對不同立場者的同理心,這種情況在美國大選、俄烏沖突宣傳中同樣存在。分析人士表示,對不同立場者的仇恨無疑是可怕的,但極端情緒終歸無法代表大多數人的立場,




2023年8月,日本淺草寺附近的商鋪和游客。共同社

《南華早報》開頭提到的這則貼文,是一位名叫“MR.486”的X平台賬戶在9月21日發表的,也就是日本男童在深圳遇襲事件發生三天後。這條中文信息很快吸引了超過69.7萬的瀏覽量、4406個“贊”,並被轉發了701次。

顯然,帖文中的信息完全是假的。

文章援引日本警察廳統計數據指出,2023年中國人在日本犯刑案數僅占總數的1.12%,涉案人數占1.14%。近十年數據則顯示,無論案件或涉案人數,中國人的占比都未超過1.4% 。因此“MR.486”所謂中國籍嫌犯占日本刑事案件五分之三的說法並不正確。

接受《南華早報》旗下“本周亞洲”采訪的媒體和政治界分析人士表示,如此多的社交媒體用戶喜歡或分享虛假信息“令人深感擔憂”,這反映了中日兩國民眾之間缺乏信任,民族主義情緒升級加劇了這種情況。


對於日本男童遇襲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此前已強調,這是一起個案。類似案件在任何國家都有可能發生。中方對發生這樣的不幸事件表示遺憾和痛心。

當地時間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紐約(专题)應約會見日本外相上川陽子時強調,中方將依法調查處理深圳日本學生遇襲這起個案,也將一如既往依法保障所有在華外國公民的安全,日方應當冷靜理性看待,避免政治化和擴大化。

《南華早報》分析,中日關系不佳並非新鮮事,但社交媒體顯然加劇並放大了極端的指責。


“社交媒體是現代社會許多問題的根源所在,比如不同國家的人們如何看待彼此”。日本中央大學文化社會學教授辻泉(Izumi Tsuji)表示,“雙方都可能對‘另一方’的人缺乏同理心。我們所說的就是‘網絡洪爆’或‘過濾氣泡’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往往容易看到與他們相同的觀點,這使得人們更容易相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當這些立場得到強化時,往往會導致對不認同這些信仰的人缺乏同情。”他補充道,當平台允許隱藏個人身份時,負面情緒會變得更容易傳播。

日本國士館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雅科夫·津伯格(Yakov Zinberg)也指出,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人們很難就某個特定話題發泄憤怒,給媒體致信往往是唯一的渠道,可即便報紙發表了這些信,也很少引發廣泛的憤怒。

“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非常具有破壞性。”津伯格指出,上月日本籍男童深圳遇襲去世事件加劇了中日的極端主義情緒。“我們在美國大選中看到了這一點,在圍繞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的宣傳中看到了它,我在自己對反猶太主義的研究中也看到了它。”。

“對不同立場者的仇恨是可怕的。”津伯格說。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7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