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為什麼缺席的爸爸那麼多?父愛是一種有條件的愛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大家好,我是玉瑩。


今天是父親節,先祝所有認真努力為家庭付出的爸爸們節日快樂!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姆認為,跟母親孕育生命的無條件之愛比起來,父愛的愛是有條件的愛:


「和母親代表著容納、情感、內部世界不同,父親代表外部世界,及其秩序。」父愛如山,有壓迫,卻充滿著深厚的力量。



■這本書享譽全球,評分高達9分,成為後續研究的來源。

但就像今天冷清清的父親節一樣,父愛總是充滿著缺席。

前段時間,一個很奇怪的詞語從短視頻平台火出了圈——「嗲子文學」: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但好像又隔著一層屏障,「父子如君臣,伴父如伴虎」。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有兩次分離,一次是與母體的分離,一次是與父親的精神分離。

那麼,跟母愛不同的父愛,如何影響孩子?在孩子成人的兩次分化中,什麼才是「足夠好的父親」呢?

*文末有父親節電影推薦,別忘了領。




「父愛饑渴」

先做一個簡單的心理測試:

在成長過程中,你是否有時候急切需要一位導師,在關鍵時刻為自己指點迷津,甚至保護自己?


如果是的話,TA是否通常以一種「男性長者」的形象出現在你腦海?

這就是被保護、被陪伴、被指導的父職需求,在一個人身上的再現。那些從嬰幼兒時期、童年時期、青春期等成長過程中沒有被滿足過的需求,即使已經長大成人,也會重復再現,提示著缺失。

「父愛饑渴」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早在1980年,臨床心理學家、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學家J.M. Herzog就提出了父愛饑渴(Father Hunger),在後來專門探討父愛饑渴的專著中,他這樣解釋父親在孩子養育過程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親參與孩子成長的方式,提供了一種充滿興奮的經驗,即作為必要的腳手架讓孩子發展出自我意識,以及作為孩子未來創傷的潛在緩沖。

父親如此重要,但他為什麼不在場呢?在提供心理咨詢師們的一線分析之前,我先給大家提供幾組數據:

1994年,根據一項研究顯示,美國的父親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平均為7分鍾。

到了2012年,另一項針對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1個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顯示,現代社會的父親們花了更多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平均每天的時間約1小時。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