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Lipont Place力邦艺术港:活动场地租赁,拍摄场地租赁!

辞职去寺院中国年轻人 正逃离上班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乐晓云(图/微博)

  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也代表了当代年轻人的心态,上班是不可能上班的,这辈子都不想上班。

  厌班症,怎么就成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病?


  02

  先从理论的高度分析分析。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这话,确实是马克思说的。

  马导师还说过,劳动者应该在实践中体会创造的幸福和愉悦。一旦劳动被异化、人类被异化,人的生产就沦为动物的活动。个体在劳动中只会否定自己、感到不幸,人们会像逃避鼠疫一样逃避劳动。

  原来早在一百年多年前,马克思就预言了社畜的诞生。不过,《共产党宣言》都诞生了170多年,普罗大众眼瞅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可就是吃不到嘴边,不知道“按需分配、各尽其能”的天下大同啥时候能实现。

  当代年轻人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每个月有那么30几天不想上班。”老板也学会了回怼,“你带着上坟的心情去上班,还嫌工资少!没发你冥币就不错了。”

  时光倒流50年,年轻人最骄傲的事儿就是能接班。

  啥叫接班?现在的00后可能听得一脸懵圈。简言之,就是用工岗位的代际传递。其规范称呼为“子女顶替就业制度”,是指父母退休、退职后,由其子女办理手续,顶替空下来的名额,进入父母原工作单位上班。

  制度发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共有1776.48万知青返程,城镇就业形势严峻。为了让年轻人有班可上,子女顶替制度大规模实施。不过,当时一家普遍有七八个孩子,能接班的也只有一人,其他人还得自谋出路。


  当时,我妈在家中排行老二,因为大姨嫁到了农村,她接了姥爷的班,当上了包子铺的收银员。

  而在共和国成立之初,拿着铝饭盒上下班的工人,更不知道啥叫厌恶上班。他们浑身充满了当家做主的自豪感。想当年,工人阶级那叫一个牛,吃着国家供给粮、住着分配的职工宿舍,厂区里更是幼托入学一条龙,生老病死都能在工厂大院里搞定。

  那时候,劳动者“热爱”上班,其实源自一种归属感。人们像“我爱我家”一样,热爱红砖铺就的大院、热爱机器轰鸣的厂房,盼着它长长久久运转下去,是一种搭乘时代顺风车的心理。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人都不会被抛下车,因为我们是“厂里人”。


  而当归属感荡然无存,深度捆绑关系被脆弱的劳动合同所取代,当代年轻人对工作的热爱也随之消退。

  

  ▲图/图虫创意

  “上班996,下班ICU”的高强度就业;社交软件的出现,让休息时间被侵蚀,每天处于“隐形加班”状态;高度机械、重复的工作,让个体更像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找不到存在感和工作的意义……

  戴着打工人的面具,看不到确定性的未来,只剩饱受摧残……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一想到上班不是元气满满,而是怨气满满。

  03

  当然,这样的局面也在悄然改变。更多“00后”大学生想的不再是找一份工打,而是择一份就业。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