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流水线女工:在缝纫机上听红楼
最近,多位娱乐圈明星人设崩塌,估计再也无法涉足娱乐圈了。
我刷着这些新闻,熬夜到凌晨。后来再刷手机,看到的内容基本是追星的,好像我的世界都是偶像超话的。
那么,为什么我的世界都成了娱乐圈的内容呢?
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到了一个概念才明白过来。这就是" 信息茧房 "——
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 " 茧房 "。

简单来说就是,算法机制的存在,让人越玩越爽,但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得到,事后非常空虚。
那时候,我们缺少真正的快乐,我们得不到真正的关爱,我们的社交也是缺乏效率的。
所以,如何去突破信息茧房,获得心灵慰藉和知识内容成为了关键问题。
否则,我们依然严重缺乏精神食粮,只是机械地生活着,越生活越苦累。这种情况也在困扰着 00 后的阿素。
从老家贵州来到浙江宁波上班的阿素,和其他 300 多名女工一起待在流水线上,她们合力制作出一件件代工品。
工厂将这些代工品装进集装箱,运到欧洲,贴上牌子大卖。
但这些和阿素关系不大,她的职责是把面料压成袖子或领子,很枯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根本无法停下来,说白了每一天都感觉自己是一台机器,没有休息,没有思考,无法学习。"
在她身边,工友们用听流行音乐,刷短视频,玩游戏的方式做着最后的抵抗。
阿素不是没有试过,但玩到深夜的方法,让她本就缺乏食物营养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掉头发,身体虚,20 岁的身体像六七十岁一样差。
好在 " 逃避 " 方式还有很多,一位禅音歌手的作品让她开始着迷,她用一只耳朵戴着耳机听着,另一只耳朵随时等待流水线上的协作指令,这样她可以听上一整天。

后来听的内容也广泛了,古代战争故事令她感受醉卧沙场的豪情,唐诗宋词令她感受婉约与隽永。
有了这些精神食粮,轰鸣的机器仿佛消失了,心情轻松了,她有了自己的想法。
她认为《红楼梦》全本有声剧中三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不只是运气好,更重要的是刘姥姥保持住了普通人的善良本质;
她觉得贾宝玉值得跟薛宝钗在一起,因为宝钗很懂事。(她也会想,自己能早点儿懂事的话,是不是生活不至于这么辛苦。)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