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學者論文致謝感動全網,耳鳴失眠成"努力病"

摘要:他出生在黃土高原的窯洞,靠著對努力的信仰,一步步考上名校,成為高校教師。他曾是村支書、是打工仔、是考研七戰終上岸的硬骨頭,也是一個幾乎把自己榨幹的人。
他的故事曾在社交平台上刷屏,被稱為“草根逆襲”的勵志模范。然而履歷之外,是耳鳴、失眠、焦慮、對失敗的極度恐懼——也許可以稱做“努力病”的種種症候。
這是一個人的故事,也許也是更多人的。那些背著卑微出身的重壓、時代的焦慮,在夾縫中努力改變命運的人。而我們很容易忽視,那些最努力的人,有時也是受傷最深的人。
文|周航 編輯|王珊瑚 視頻剪輯|張歆玥
努力是對的
如果我們這個時代有什麼信仰,努力是相當重要的一條。努力是對的。誰都知道這句話,也無法否認這點。你努力一點,能考個好學校;更努力一點,能進大城市;如果繼續努力,還能買個小房子。你要是再努點力——那就是他那樣的人了。
他的起跑線不是落後一點,是連跑道都沒有。他出生在黃土高坡的窯洞,在煤油燈下學習識字。沒有資源依仗,他只能拼命學。
他願意為此忍受一切。31歲,他獨自到北京讀博,住著5平米的出租屋,長期伏案讓他至今腰疼,脊椎兩旁像插了雙筷子。他的努力足以感動自己。第三次答辯通過後,他為博士論文寫致謝,哭了好多次。
人們歡迎他的故事,一個“成功的草根”,多麼鼓舞人心。他的論文致謝,一篇題為《可憐無數山》的文章,被百萬人閱讀。
他叫趙安,今年38歲,現在是蘭州大學一位講師。在學校裡,他名氣不比學術大佬低,許多學生聽過他的故事。

4月,趙安受一所中學邀請做勵志報告會。講述者供圖
努力是對的,在論文致謝走紅三年後,他有了旁人眼中的一切:編制、教職、影響力,愛他的妻子、樣樣好的女兒。
然後呢,理想生活真的就來了嗎?努力是對的,但社會很少告訴我們,拼命改變命運之後,那些成功者簡歷上不會寫的事。
當我帶著這個問題來到蘭州,趙安帶著十分用力的笑容接待了我的到訪。他個子平平,長著一張書生的臉,翹著幾縷沒梳齊的頭發,從頭到腳穿一身黑。
“我給您匯報一下”,第一次見面,他就開始講各種寫作計劃。光這些計劃可能都夠寫本書了。他不拒絕任何問題,很多時候不需要提問,他自己一個勁講,臉上掛著笑,眼角扯出深厚皺紋。
顯然,他仍在拼命地工作,仿佛一台努力的永動機。在路口等人的5分鍾,他會在手機上看一篇文獻。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