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Lipont Place力邦藝術港:活動場地租賃,拍攝場地租賃!

名校畢業後,我陪伴了150位休學少年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北京北四環一間大約140平米的三居室裡,有個專為休學少年創辦的成長中心,名叫「一出學社」。

還沒進門,就能看到樓道裡貼著很多學生們的野外游學照片和心得筆記,還有他們最近在討論的話題,各個角度的資料被好好地整理總結了出來。


走進屋內,牆上貼著卡通課表,「邏輯思維」「社交能力」「性別教育」「社區會議」等等課程,不同於學校體系內的課程設置。在這裡,平等和尊重是最重要的准則,拍照前要征求孩子們的意見。課堂上,他們可以針對議題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沒有任何標准答案。他們不需要在某個固定框架內學習

2019年,任竹曦和畢業於北京大學的朋友共同創建了一出學社,過去6年,任竹曦陪伴了150多名12歲至18歲休學少年的生活和成長。在她的觀察中,造成學生們休學的原因有很多,過高的成績期待、自由空間越來越狹窄、社交能力受限、家庭的支撐不足,都可能給當下的學生帶來極強的心理壓力,也讓他們不理解學習的意義,最終導致他們失去上學的動力。

在一出學社,任竹曦和同事們能做的,除了陪伴、引導他們社交,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認識自我、認識成長,也看到人生並不是只有成績這一個判斷標准,他們可以有更鮮活、更豐富的可能性。

任竹曦個子不高,說話輕柔,總是笑盈盈的。她生於1987年,在讀書、升學、接受教育的路上,她一直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中考時,她考入了著名的人大附中,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生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她承接了國內外最頂尖的教育資源。

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中成長起來,她覺得,自己是這個體系的受益者,獲得了機遇和能力,也從更實際的層面獲得了創業的敲門磚。

但同時,她也不斷在對應試教育祛魅——學校的同學會論資排輩,討論更多的是成績和排名,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績點、更有性價比的實習機會。身處其中的學生,在被功利主義不停驅趕,卻沒有機會真正認識自我。這是教育的缺失。

一出學社的出現,也是她試圖填補這些缺失的小小努力。


幾年前,任竹曦做了媽媽,她有一個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和一個剛上托班的兒子。成為媽媽後,她越發理解家長們的焦慮——最近,自己的女兒也提出了不想上學,她開始更切近地與那些具體的困境、憂慮周旋在一起。

《人物》約她見面,一起聊了聊她創辦的一出學社、她看到的「脫軌」的孩子們以及背後的家庭,也聊了聊她的成長路徑、她所接受的教育。這些都讓她有所反思——或許沒有一個絕對完美的教育體系,但教育的意義,始終是讓人認識自己,去思考: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以下是任竹曦的講述——


文|令頤

編輯|魚鷹

圖|受訪者提供

1

2019年,我和一個朋友建立了一出學社,4月 1 號開學時,我們迎來了第一批學生,一共是6個孩子。

我們最開始在李一諾的公眾號上發了一篇介紹文章,寫到一些自己曾在公立學校工作的觀察——一些中學生受困於成績、傳統教育的評價體系等,長期焦慮、抑郁,還伴隨著厭學情緒和自殘行為。而我們建立學社的目標,就是想要建立一個面向青春期孩子的學習社區,幫助休學孩子重新找回學習的信心、動力、能力,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
1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