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孤独症青年在老师的指导下过上集体生活 ....

小镇大门,“金寨星星小镇”几个字出自小满的手笔。
小满最近一次剪头发是在4月19日,过程很顺畅,这把他妈妈余华高兴坏了。
今年30岁的小满,是一名中重度孤独症患者。作为星星小镇的第一位居民,他已经在安徽金寨生活了8年,对剪刀“脱敏”是他来这里后取得的进步之一。
小满所在的星星小镇位于安徽金寨,是一个由多位家长共同出资入股,为自家孤独症孩子打造的终身托养社区。30位从16岁到34岁年龄不等、程度不同的孤独症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在一起集体生活、学习和劳作。
按照规划,他们将在这里度过余生。
一群被称为“孩子”的青年
9栋楼房,加上中心花园,构成星星小镇的主体。进入大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花园,左边有两栋家长公寓,右边是食堂和体育馆。再往里走是一片操场,操场背后连着工作坊。3栋宿舍楼则藏在小镇的最深处,那里可以容纳126位孤独症孩子。
孩子——这是照料者对这群年轻人的普遍称呼,虽然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成年。
每6个孩子组成一个“小组家庭”,共享一层楼。每个楼层有一个公共的大客厅、洗漱间和卫生间,每个孩子独享一个近15平的卧室。每层楼里还设有一间“安静小屋”,用于孩子们的“安静训练”和情绪发泄。
每个小组家庭配有4名老师,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和行为训练。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内过着集体生活,这被称为“社区生活”。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帮厨备菜。
社区生活由劳动和学习两部分组成。早操和早餐过后,每个孩子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帮厨或打扫卫生。洗菜、备菜、洗碗,几乎每一项工作都会被拆分成多个环节,以便孩子们分工合作。比如:洗碗有人专门负责把碗放进水池浸泡好,下一个孩子负责把浸泡好的碗放进洗碗机,再后面擦干水分,把洗好的碗摆放整齐。
每个孩子的能力程度和训练重点各不相同,有的已经完全能独立完成任务,有的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有的则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才能把注意力拉回到手头工作上,比如给土豆去皮,用小工具刨丝,手撕蘑菇,把豇豆折成小段,切菜,等等。
无论什么程度的孤独症的孩子,都能领到相应的任务。“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公平对待,不能只给高功能的孩子机会。”金寨星星小镇董事长余华说。
这一方面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干,有机会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小镇的运营成本。现在,整个小镇除了家长公寓外,所有楼层的卫生都由老师带领孩子们完成。每顿需要供五六十人吃饭的食堂,只有两名全职厨师,很多工作也都是由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做。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