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人名校畢業,卻終生平庸?
2008年夏天,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後,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決定辭去自己的終身教職,離開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感覺當前的美國精英教育已經陷入了誤區,這套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斗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裡,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擅於解決手頭的問題,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
這位美國學者發表了一篇有爭議的文章,題為《精英教育的弊端》(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在這篇文章中,他批評了常春藤盟校和其他精英院校對學生的溺愛和阻礙獨立思考。他聲稱,精英學校培養出的學生無法與與自己背景不同的人交流,比如他自己也無法與水管工交談,這是第一個例子。接著,德雷謝維奇以哈佛大學畢業生阿爾·戈爾(Al Gore)和耶魯大學畢業生約翰·克裡(John Kerry)為例,說明政客們與大多數美國人的生活脫節。
這篇文章成了《優秀的綿羊》一書的前身。《紐約時報每日書評》的作家德懷特·加納(Dwight Garner)把德雷謝維奇描述為“一個生動的作家,一個往往會把頭球打到網後角落的文學評論家”,他的“控訴接踵而至,幾乎瞄准了美國中上層階級的全部生活”。
今天給大家推薦德雷謝維奇2010年在斯坦福大學開學典禮上發表的演講《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at?》(你打算何去何從?)。
你打算何去何從?
文 | 威廉 · 德雷謝維奇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at? (你打算何去何從?)我的演講題目提出的這個問題,是一個面向人文社科專業所提出的經典問題:學習文學、藝術或哲學能有什麼實用價值?
你肯定納悶,我為什麼在以科技聞名的斯坦福提出這個問題呢?名校學位當然是給人帶來眾多的機會,這還有什麼需要質疑的嗎?
但那不是我提出的問題。我問的並不是指工作,也不是指你的專業。
我們的價值不僅僅是我們的工作,教育的意義也不僅僅是讓你學會你的專業。教育的意義遠遠大於上大學,甚至大於你從幼兒園到研究生階段接受的所有教育。
我說的“你要怎麼做”的意思是你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指的是你受到的所有正規或非正規的訓練,那些把你送到斯坦福來的東西,你在大學這幾年將要做的事。
01
困在專業裡
你是如何從活潑能幹的19歲年輕人,變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歲中年人?我們不妨先來討論你是如何考入斯坦福的吧。
你能進入這所大學說明你在某些技能上非常出色。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時候就鼓勵你追求卓越。他們送你到好學校,老師的鼓勵和同伴的榜樣作用激勵你更努力地學習。
除了在所有課程上都表現優異之外,你還在興趣培養上投入了不少精力。你參加了許多課外活動、私教課程。你每個暑假在大學裡學習超前的課程,或參加提升特定技能的夏令營、工作坊。所以,你可能很擅長數學、鋼琴或曲棍球,甚至同時精通好幾項才能。
學習這些技能當然沒有錯,追求成為最優秀的人也沒有錯。問題是,整套體系好像遺漏了什麼,也就是除此之外的一切。
我並不是說因為選擇鑽研數學,你就沒法充分挖掘自己在表達方面的潛力;也不是說除了專注學習地質學之外,你還應該研究政治學;也不是說你在學鋼琴時還應該學吹笛子。
畢竟,專業化的本質就是要精通某一領域。
我想說的是,正因為專業化,你的注意力都被限制在你已知的和你想知道的東西上。一切就只是你的專業了。專業化的問題在於,在成為專家的同時,你與世界上其他事物的聯系都被切斷了,甚至是你身上的其他可能性。
當然,作為大一新生,你才剛剛開始專業學習。考入斯坦福,已經讓你在所有人都渴望的勝利之路上前進了一大步。再讀三年大學,三五年研究生或博士,然後再成為住院實習生、博士後或助理教授。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